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SRBSDV诱导水稻挥发物的变化及其对白背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进展第11-13页
        1.1.1 病害的发生、分布第11页
        1.1.2 SRBSDV的介体昆虫与寄主第11-12页
        1.1.3 SRBSDV的基因组研究概况与分类第12-13页
        1.1.4 SRBSDV的检测方法第13页
    1.2 植物挥发物与病原物-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互作第13-17页
        1.2.1 植物挥发物的概念及种类第13-14页
        1.2.2 虫害诱导释放的挥发物第14页
        1.2.3 植物挥发物收集手段第14-15页
        1.2.4 植物挥发物的成分鉴定及活性鉴定第15页
        1.2.5 已知的水稻挥发物成分第15页
        1.2.6 水稻挥发物对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趋性影响第15-16页
        1.2.7 水稻挥发物对稻飞虱天敌的影响第16页
        1.2.8 病原物-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互作第16-17页
    1.3 选题依据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第二章 白背飞虱对健康/染毒水稻的趋性选择第19-24页
    2.1 材料第19-20页
        2.1.1 供试水稻第19页
        2.1.2 供试昆虫第19页
        2.1.3 实验装置第19-20页
    2.2 方法第20-22页
        2.2.1 SRBSDV的检测方法第20-21页
        2.2.2 嗅觉行为测试方法第21页
        2.2.3 数据统计分析第21-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3页
        2.3.1 健康白背飞虱对健康/染毒水稻的选择实验第22页
        2.3.2 饲毒白背飞虱对健康/染毒水稻的选择实验第22-23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23-24页
第三章 SRBSDV侵染对水稻挥发物的影响第24-32页
    3.1 材料第24-25页
        3.1.1 供试植物第24页
        3.1.2 实验装置第24-25页
    3.2 方法第25页
        3.2.1 水稻挥发物的收集方法第25页
        3.2.2 水稻挥发物的鉴定方法第25页
        3.2.3 数据分析第2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30-32页
第四章 白背飞虱对SRBSDV诱导的水稻单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第32-43页
    4.1 材料第32-33页
        4.1.1 供试化合物第32-33页
        4.1.2 供试昆虫第33页
        4.1.3 实验装置第33页
    4.2 方法第33页
        4.2.1 嗅觉测定方法第33页
        4.2.2 数据分析第3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4.3.1 健康白背飞虱对单体化合物的选择实验第33-37页
        4.3.2 饲毒白背飞虱对单体化合物的选择实验第37-41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五章 白背飞虱对SRBSDV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合的行为反应第43-48页
    5.1 材料第43-44页
        5.1.1 供试化合物第43页
        5.1.2 供试昆虫第43-44页
        5.1.3 实验装置第44页
    5.2 方法第44页
        5.2.1 嗅觉测定方法第44页
        5.2.2 数据分析第4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5.3.1 健康白背飞虱对组合物的选择实验第44-45页
        5.3.2 饲毒白背飞虱对组合物的选择实验第45-46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46-48页
第六章 SRBSDV侵染对水稻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48-55页
    6.1 材料第48页
        6.1.1 供试植物第48页
        6.1.2 供试昆虫第48页
        6.1.3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8页
    6.2 方法第48-50页
        6.2.1 供试样本第48-49页
        6.2.2 SRBSDV侵染引起的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第49页
        6.2.3 相对表达量计算公式第49-5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6.3.1 引物的可靠性检测第50-51页
        6.3.2 荧光定量PCR检测水稻合成萜类化合物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第51-52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52-5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7.1 结论第55-56页
    7.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附录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的莴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对其生防潜力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苎麻病害识别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