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野生种群对采伐干扰的响应研究 | 第11-25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2页 |
1.1.1 研究地概况 | 第11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3页 |
1.2.1 不同年份采伐干扰生长指标比较 | 第12-15页 |
1.2.2 基于Friedman检验的生长指标采伐组组内差异性比较 | 第15-22页 |
1.2.2.1 一年生枝条数组内差异性比较 | 第15-17页 |
1.2.2.2 一年生枝条数比例组内差异性比较 | 第17-19页 |
1.2.2.3 一年生枝条长度组内差异性比较 | 第19-20页 |
1.2.2.4 一年生枝条长度比例组内差异性比较 | 第20-22页 |
1.2.3 基于Kruskal-Wallis检验的生长指标组间比较 | 第22-23页 |
1.3 讨论 | 第23-25页 |
1.3.1 不同采伐条件下种群响应规律分析 | 第23页 |
1.3.2 采伐响应差异机制分析 | 第23-25页 |
2 栽培种群对采伐干扰的响应研究 | 第25-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2.1.1 研究地概况 | 第25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2.1 栽培条件下采伐当年各生长因子变化比较 | 第25-28页 |
2.2.2 基于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各处理组生长指标差异性分析 | 第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2.3.1 不同采伐处理对栽培红毛五加种群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栽培红毛五加采伐干扰实践 | 第29-30页 |
3 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的比较研究 | 第30-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研究地概况 | 第30页 |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30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3.1.3.1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 第30-31页 |
3.1.3.2 叶片外部形态测量 | 第31页 |
3.1.3.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31页 |
3.1.3.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31页 |
3.1.3.5 光谱特性测定 | 第31页 |
3.1.3.6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第3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形态结构比较 | 第32-33页 |
3.2.1.1 叶片外部形态比较 | 第32页 |
3.2.1.2 叶片显微结构比较 | 第32-33页 |
3.2.2 光合特性比较 | 第33-34页 |
3.2.2.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第33页 |
3.2.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33-34页 |
3.2.3 光谱特性比较 | 第34-35页 |
3.2.3.1 叶片光谱特性比较 | 第34-35页 |
3.2.3.2 叶片冠层光谱特性比较 | 第35页 |
3.2.4 指标成分含量比较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9页 |
3.3.1 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形态结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3.3.2 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 第37页 |
3.3.3 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光谱特性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3.3.4 红毛五加栽培驯化管理策略及品质评价 | 第38-39页 |
4 红毛五加对不同遮阴强度的响应研究 | 第39-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研究地概况 | 第39页 |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39-40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4.1.3.1 生长指标测定 | 第40页 |
4.1.3.2 光合特性 | 第40页 |
4.1.3.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40页 |
4.1.3.4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第40页 |
4.1.3.5 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 | 第40-41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4.2.1 遮阴对红毛五加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1-44页 |
4.2.1.1 叶片形态 | 第41页 |
4.2.1.2 种群构件 | 第41-44页 |
4.2.2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4-50页 |
4.2.2.1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第44-49页 |
4.2.2.2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参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3 遮阴对红毛五加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0页 |
4.2.3 遮阴对红毛五加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3.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2 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4.2.3.3 对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4 对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52页 |
4.2.4 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5 遮阴对红毛五加叶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讨论 | 第54-60页 |
4.3.1 遮阴对红毛五加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1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2 遮阴对红毛五加光响应曲线及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 第56页 |
4.3.2.3 遮阴对红毛五加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遮阴对红毛五加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3.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4.3.3.2 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4.3.3.3 对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4 对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遮阴对红毛五加指标成分的影响 | 第59页 |
4.3.5 遮阴对红毛五加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5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综述 | 第6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