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甘薯概述 | 第9页 |
1.2 甘薯的利用价值 | 第9-10页 |
1.3 作物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4 作物可溶性糖与淀粉积累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5 甘薯贮藏过程中淀粉及可溶性含量变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6 甘薯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7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甘薯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第16页 |
2.2.2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2.3 试验设计与田间栽培 | 第17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7-18页 |
2.3.1 叶绿素SPAD的测定 | 第17页 |
2.3.2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17页 |
2.3.3 产量性状的测定 | 第17-1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2.5.1 叶绿素SPAD值变化 | 第18页 |
2.5.2 光合特性差异性比较 | 第18-19页 |
2.5.3 产量性状的比较 | 第19-20页 |
2.6 讨论 | 第20-21页 |
2.7 结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甘薯可溶性糖转运、分配与块根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 第22-30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3.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第22页 |
3.2.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3.2.3 试验设计与田间栽培 | 第22页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5页 |
3.3.1 取样时间及样品制备 | 第22-23页 |
3.3.2 测定项目 | 第23页 |
3.3.3 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5.1 不同类型甘薯叶片可溶性糖积累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5.2 不同类型甘薯茎秆可溶性糖积累量的变化 | 第26页 |
3.5.3 不同类型甘薯块根淀粉积累量及积累速率的变化 | 第26-27页 |
3.6 讨论 | 第27-29页 |
3.7 结论 | 第29-30页 |
第4章 甘薯贮藏过程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0-36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2.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4.2.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第31页 |
4.2.3 取样时间及样品制备 | 第31页 |
4.3 测定项目 | 第31页 |
4.3.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1页 |
4.3.2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4.5.1 高淀粉品种不同贮藏条件下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4.5.2 低淀粉品种不同贮藏条件下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4.5.3 甘薯贮藏过程中淀粉含量下降率差异性分析 | 第33-34页 |
4.5.4 甘薯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4.6 讨论 | 第35页 |
4.7 结论 | 第35-36页 |
第5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第36-38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36页 |
5.2 创新点 | 第36-37页 |
5.3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