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断经缩瘤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瘀血阻滞型)102例临床分析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引言第12-14页
理论研究第14-24页
    1.理论基础第14-24页
        1.1 传统医学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认识第14-15页
        1.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认识第15-17页
        1.3 断经缩瘤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立论依据第17页
        1.4 断经缩瘤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第17-21页
        1.5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作用机理探讨第21-24页
临床研究第24-48页
    1.临床资料第24-29页
        1.1 研究对象来源第24页
        1.2 诊断标准第24-28页
            1.2.1 西医围绝经期诊断标准第24页
            1.2.2 西医子宫肌瘤诊断标准第24-25页
            1.2.3 西医子宫肌瘤分类诊断标准第25页
            1.2.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第25-26页
            1.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第26-28页
        1.3 纳入病例标准第28页
        1.4 排除病例标准第28页
        1.5 剔除病例标准第28-29页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第29页
            1.6.1 脱落病例标准第29页
            1.6.2 脱落病例处理第29页
        1.7 中止标准第29页
    2.研究方法第29-33页
        2.1 试验方法第29-30页
            2.1.1 试验设计第29页
            2.1.2 样本量的估算第29-30页
            2.1.3 随机分组方法第30页
        2.2 治疗方法第30页
            2.2.1 治疗药物及服用方法第30页
            2.2.2 治疗时间及疗程第30页
        2.3 观察指标第30-31页
            2.3.1 一般项目第30页
            2.3.2 安全性指标第30页
            2.3.3 疗效性指标第30-31页
        2.4 疗效判定标准第31-32页
            2.4.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第31页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31-32页
            2.4.3 单个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第32页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32页
        2.6 不良事件观察第32-33页
            2.6.1 不良事件定义第32页
            2.6.2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第32页
            2.6.3 不良事件记录第32-33页
        2.7 数据处理第33页
    3.试验结果第33-43页
        3.1 一般项目第33页
            3.1.1 两组病例分布情况第33页
        3.2 两组基线分析第33-34页
            3.2.1 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比较第33-34页
            3.2.2 两组病程比较第34页
        3.3 实验室指标第34-37页
            3.3.1 两组治疗前后HGB比较第34页
            3.3.2 两组治疗前后PT比较第34-35页
            3.3.3 两组治疗前后APTT比较第35页
            3.3.4 两组治疗前后E2比较第35-36页
            3.3.5 两组治疗前后P比较第36页
            3.3.6 两组治疗前后LH比较第36-37页
            3.3.7 两组治疗前后FSH比较第37页
        3.4 超声指标第37-38页
            3.4.1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第37-38页
            3.4.2 两组治疗前后肌瘤体积比较第38页
        3.5 疗效指标第38-40页
            3.5.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第38-39页
            3.5.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39页
            3.5.3 两组单个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第39-40页
            3.5.4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第40页
        3.6 随访结果第40-42页
            3.6.1 两组经量、经期、经色质比较第40-41页
            3.6.2 两组绝经情况比较第41页
            3.6.3 两组肌瘤变化比较第41-42页
        3.7 安全性评价第42-43页
            3.7.1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第42页
            3.7.2 不良反应情况第42-43页
    4.讨论第43-48页
        4.1 本试验研究结果分析第43-48页
            4.1.1 临床疗效分析第43-44页
            4.1.2 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分析第44页
            4.1.3 指标HGB、PT、APTT结果分析第44-45页
            4.1.4 指标E2、P、LH、FSH结果分析第45-46页
            4.1.5 超声结果分析第46页
            4.1.6 随访结果分析第46-47页
            4.1.7 安全性结果分析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问题与展望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一 综述第56-70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二 病例观察表第70-82页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体质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二味拔毒散结合火针加艾灸优化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