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5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8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7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 第14-16页 |
1.2.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1 临床调查表的设计 | 第18页 |
2.2 知情同意 | 第18页 |
2.3 调查数据录入与质控 | 第18-19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9-46页 |
3.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19-26页 |
3.1.1 年龄 | 第19-20页 |
3.1.2 文化程度 | 第20页 |
3.1.3 饮食习惯 | 第20-22页 |
3.1.4 睡眠质量 | 第22页 |
3.1.5 情志情况 | 第22-23页 |
3.1.6 职业情况 | 第23-24页 |
3.1.7 运动情况 | 第24-25页 |
3.1.8 宫腔操作史 | 第25页 |
3.1.9 妇产科手术类型 | 第25-26页 |
3.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第26-34页 |
3.2.1 主要病况分布 | 第26-27页 |
3.2.2 痛经情况分布 | 第27-28页 |
3.2.3 经带情况分布 | 第28页 |
3.2.4 伴随症状分布 | 第28-29页 |
3.2.5 主要舌脉情况 | 第29-30页 |
3.2.6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0-34页 |
3.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质分布规律 | 第34-38页 |
3.3.1 体质类型构成 | 第35-36页 |
3.3.2 单一体质与复合体质比较 | 第36页 |
3.3.3 单一体质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3.3.4 复合体质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3.4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38-40页 |
3.4.1 气郁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2 湿热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39页 |
3.4.3 血瘀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39-40页 |
3.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体质与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40-46页 |
3.5.1 证候与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40-43页 |
3.5.1.1 证候与年龄的关系 | 第40页 |
3.5.1.2 证候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3.5.1.3 证候与职业分布情况的关系 | 第41页 |
3.5.1.4 证候与宫腔操作次数的关系 | 第41-42页 |
3.5.1.5 证候与流产次数的关系 | 第42-43页 |
3.5.2 体质与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43-46页 |
3.5.2.1 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 第43页 |
3.5.2.2 体质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3.5.2.3 体质与职业分布情况的关系 | 第44页 |
3.5.2.4 体质与宫腔操作次数的关系 | 第44-45页 |
3.5.2.5 体质与流产次数的关系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53页 |
4.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规律的分析 | 第46-47页 |
4.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体质情况的分析 | 第47-48页 |
4.3 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48页 |
4.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的分析 | 第48-49页 |
4.5 证候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情况、流产次数及宫腔操作史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6 体质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流产次数及宫腔操作史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质调护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第6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基本信息采集表 | 第72-75页 |
附录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证候调查表 | 第75-78页 |
附录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质调查表 | 第78-83页 |
附录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