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水力发电论文

一种漂浮式双浮体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海洋波浪能概述第13-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波浪能发电装置概述第15-20页
    1.3 波浪能发电技术难点与研究热点第20-21页
        1.3.1 波浪能发电技术难点第20页
        1.3.2 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热点第20-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1-24页
        1.4.1 课题的提出第21页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1-22页
        1.4.3 课题的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波浪模型、频域运动模型以及实验模型的建立第24-38页
    2.1 概述第24-25页
    2.2 波浪模型第25-27页
        2.2.1 规则波模型第25-26页
        2.2.2 不规则波模型第26-27页
    2.3 浮体在波浪中的频域运动模型第27-34页
        2.3.1 单自由浮体在波浪中的运动第27-31页
        2.3.2 双自由浮体在波浪中的运动第31-33页
        2.3.3 双相连浮体在波浪中的运动第33-34页
    2.4 水动力学商用软件AQWA简介第34-35页
    2.5 等比例模型实验第35-37页
        2.5.1 原型尺寸和模型尺寸第35页
        2.5.2 相似准则第35-36页
        2.5.3 数据采集过程简介第36-37页
    2.6 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方案设计、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第38-47页
    3.1 新型双浮体波浪能发电装置第38-39页
        3.1.1 新型双浮体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设计与特点第38-39页
        3.1.2 新型双浮体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第39页
    3.2 理论与频域数值分析第39-44页
        3.2.1 静态分析第39页
        3.2.2 频域数学模型第39-41页
        3.2.3 数值分析结果第41-44页
    3.3 等比例模型实验第44-46页
        3.3.1 实验模型结构第44-45页
        3.3.2 实验结果第45-46页
    3.4 结论第46-47页
第四章 波浪能发电装置浮体优化与频域研究第47-68页
    4.1 概述第47页
    4.2 浮体优化条件的建立第47-50页
        4.2.1 静平衡条件第47-48页
        4.2.2 约束、相位和阻尼条件第48-49页
        4.2.3 绳子的绷紧条件第49-50页
        4.2.4 设计的波浪要素第50页
    4.3 上浮体形状的优化分析第50-57页
        4.3.1 圆柱体第50-52页
        4.3.2 椭圆柱体第52页
        4.3.3 球体第52-53页
        4.3.4 椭球体第53-55页
        4.3.5 圆锥体第55-56页
        4.3.6 优化分析结果第56-57页
    4.4 双球体模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频域研究第57-67页
        4.4.1 波浪载荷计算第57-59页
        4.4.2 频域响应函数第59-62页
        4.4.3 规则波与不规则波分析第62-67页
            4.4.3.1 规则波分析第62-65页
            4.4.3.2 不规则波分析第65-67页
    4.5 结论第67-68页
第五章 时域建模与双球体模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实验研究第68-102页
    5.1 概述第68-69页
    5.2 时域分析对象第69页
    5.3 时域模型的建立第69-75页
        5.3.1 多自由度时域运动方程第69-70页
        5.3.2 时延函数的性质第70-71页
        5.3.3 基于频域识别的状态空间替代模型第71-75页
            5.3.3.1 线性系统第71页
            5.3.3.2 线性系统的时域模型第71-72页
            5.3.3.3 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函数第72页
            5.3.3.4 频域参数识别第72-73页
            5.3.3.5 频域识别步骤第73-75页
    5.4 拉绳对上下浮体的作用力第75-77页
    5.5 频域识别结果与精度第77-80页
        5.5.1 纵荡和垂荡运动的频域识别第77-80页
            5.5.1.1 纵荡运动的频域识别结果第77-78页
            5.5.1.2 垂荡运动的频域识别结果第78-80页
        5.5.2 状态空间替代模型精度的验证第80页
    5.6 上下球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第80-84页
        5.6.1 规则波作用下浮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第80-82页
        5.6.2 不规则波作用下浮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第82-84页
    5.7 波高和周期对系统吸收能量的影响第84-86页
        5.7.1 周期一定,波高变化第84-86页
        5.7.2 波高一定,周期变化第86页
    5.8 PTO刚度和阻尼对系统吸收能量的影响第86-94页
    5.9 等比例模型实验第94-100页
        5.9.1 双球体模型结构第94-95页
        5.9.2 实验结果第95-100页
            5.9.2.1 波高与输出电压变化曲线第96-97页
            5.9.2.2 输出功率与效率随周期和波高变化第97页
            5.9.2.3 输出功率与效率随刚度和负载变化第97-99页
            5.9.2.4 输出功率与效率随质量和吃水变化第99-100页
    5.10 结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及结论第102-103页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附件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并离网双模式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LiNi1-x-yCoxMnyO2和LiNi1-x-yCoxAlyO2三元材料及前驱体制备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