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实现摘帽的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ST夏利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3 文献简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ST制度与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第22-32页 |
2.1 我国ST制度概况 | 第22页 |
2.2 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2.2.1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2.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2.2.3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 第25-27页 |
2.3 ST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 第27-29页 |
2.3.1 保壳动机 | 第27-28页 |
2.3.2 融资动机 | 第28页 |
2.3.3 高管报酬动机 | 第28-29页 |
2.4 ST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 第29-32页 |
2.4.1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 | 第29页 |
2.4.2 关联交易 | 第29-30页 |
2.4.3 资产重组 | 第30页 |
2.4.4 债务重组 | 第30页 |
2.4.5 政府补助 | 第30-32页 |
第3章 案例描述 | 第32-36页 |
3.1 行业发展状况 | 第32页 |
3.2 *ST夏利公司简介 | 第32-33页 |
3.3 *ST夏利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3.4 案例事件介绍 | 第34-36页 |
3.4.1 一汽夏利的连续亏损 | 第34-35页 |
3.4.2 一汽夏利被*ST | 第35页 |
3.4.3 一汽夏利在被*ST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35-36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36-48页 |
4.1 *ST夏利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 第36-37页 |
4.1.1 保住上市资格 | 第36页 |
4.1.2 谋求整体上市 | 第36页 |
4.1.3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 第36-37页 |
4.2 *ST夏利盈余管理的识别与分析 | 第37-46页 |
4.2.1 非经常性损益 | 第37-38页 |
4.2.2 与资产出售相关的重大关联交易 | 第38-39页 |
4.2.3 政府补助 | 第39-40页 |
4.2.4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第40-42页 |
4.2.5 审计报告 | 第42-43页 |
4.2.6 摘帽前后经营状况 | 第43-46页 |
4.3 *ST夏利盈余管理的结果和负面影响 | 第46-48页 |
4.3.1 *ST夏利盈余管理的结果 | 第46页 |
4.3.2 *ST夏利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 第46-48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8-53页 |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 | 第48-50页 |
5.1.1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性质界定与披露 | 第48页 |
5.1.2 关联交易的价值评估与披露 | 第48-49页 |
5.1.3 政府补助性质认定与规范 | 第49-50页 |
5.2 合理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 | 第50页 |
5.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50-53页 |
5.3.1 技术创新 | 第51页 |
5.3.2 制度创新 | 第51-52页 |
5.3.3 管理创新 | 第52页 |
5.3.4 服务创新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部分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