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棉蚜及体内共生菌的简介 | 第11-13页 |
1.1.1 棉蚜简介 | 第11-12页 |
1.1.2 棉蚜的防治 | 第12页 |
1.1.3 Buchnera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人工饲料饲养蚜虫的进展 | 第13-14页 |
1.3 蚜虫报警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蚜虫报警信息素的发现及主要活性成分 | 第14-15页 |
1.3.2 蚜虫报警信息素生物合成可能的途径 | 第15页 |
1.3.3 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4 蚜虫报警信息素在蚜虫综合治理中的潜在应用 | 第16-17页 |
1.4 类异戊二烯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简介 | 第17-18页 |
1.4.2 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半翅目昆虫RNA干扰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1 半翅目昆虫的dsRNA导入方法和应用 | 第21-22页 |
1.5.2 RNAi在害虫防治中的运用 | 第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蚜虫报警信息素生物合成的来源 | 第24-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1 供试植物与昆虫 | 第24-25页 |
2.1.2 供试试剂 | 第25页 |
2.1.3 人工饲料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4 饲蚜装置及其饲养方法 | 第26-27页 |
2.1.5 抗生素对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7页 |
2.1.6 蚜虫内共生菌Buchnera去除 | 第27页 |
2.1.7 蚜虫总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1.8 Buchnera基因检测 | 第28页 |
2.1.9 蚜虫挥发物GC-MS检测 | 第28-29页 |
2.1.10 腹管液滴的定量分析 | 第29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0-36页 |
2.3.1 人工饲料和抗生素对桃蚜F1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30页 |
2.3.2 人工饲料和抗生素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蚜虫体内Buchnera的去除 | 第31-33页 |
2.3.4 SPME分析蚜虫组织挥发物 | 第33页 |
2.3.5 蚜虫释放液滴的定量分析 | 第33-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棉蚜初级共生菌ispA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和酶活分析 | 第38-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供试植物与昆虫 | 第38页 |
3.1.2 供试试剂 | 第38-39页 |
3.1.3 棉蚜Buchnera的ispA基因的克隆 | 第39-41页 |
3.1.4 ispA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41-43页 |
3.1.5 棉蚜Buchnera的ispA重组酶活性检测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2.1 棉蚜Buchnera的ispA基因的克隆 | 第43-44页 |
3.2.2 棉蚜Buchnera的ispA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4-46页 |
3.2.3 棉蚜Buchnera的isp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3.2.4 pET-28a(+)-ispA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 | 第47-48页 |
3.2.5 pET-28a(+)-ispA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48-49页 |
3.2.6 pET-28a(+)-ispA重组蛋白优化 | 第49页 |
3.2.7 pGEX-6p-1-ispA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3.2.8 pGEX-6p-1-ispA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50页 |
3.2.9 ispA重组酶活性检测 | 第50-51页 |
3.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棉蚜转录组分析 | 第53-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1.1 供试植物与昆虫 | 第53页 |
4.1.2 供试试剂 | 第53页 |
4.1.3 样品收集 | 第53-54页 |
4.1.4 分析流程 | 第54页 |
4.1.5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54页 |
4.1.6 cDNA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 第54页 |
4.1.7 序列拼接、组装 | 第54页 |
4.1.8 基因功能注释及所用数据库 | 第54页 |
4.1.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4-55页 |
4.1.10 qPCR验证分析转录组中类异戊二烯通路上关键基因 | 第5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4.2.1 RNA质量检测 | 第55-56页 |
4.2.2 转录组的测序统计和拼接 | 第56-57页 |
4.2.3 基因功能注释 | 第57-59页 |
4.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9-63页 |
4.3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蚜虫类异戊二烯通路上关键基因的干扰 | 第65-7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65页 |
5.1.2 供试试剂 | 第65页 |
5.1.3 dsRNA的设计 | 第65-66页 |
5.1.4 引物的设计 | 第66-67页 |
5.1.5 不同龄期的AgFPPS,AgGGPPS,AgDDPPS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67页 |
5.1.6 dsRNA的合成 | 第67-68页 |
5.1.7 dsRNA在不同介质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68页 |
5.1.8 蚜虫唾液对dsRNA完整性影响 | 第68页 |
5.1.9 dsRNA的取食 | 第68页 |
5.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 第68-69页 |
5.1.11 基因干扰后对蚜虫蚜虫体型的大小和繁殖力的影响 | 第69页 |
5.1.12 基因干扰后对蚜虫腹管液体释放的影响 | 第69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69-7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5.3.1 不同龄期AgFPPS,AgGGPPS,AgDP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70页 |
5.3.2 dsRNA的合成 | 第70-72页 |
5.3.3 dsRNA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72页 |
5.3.4 蚜虫取食后对dsRNA完整性影响 | 第72页 |
5.3.5 取食不同浓度dsRNA后AgFPPS相对表达量 | 第72-73页 |
5.3.6 取食dsRNA后AgGGPPS、AgDP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73-74页 |
5.3.7 基因干扰后对蚜虫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74-77页 |
5.4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棉蚜FPPS基因的原核表达和酶活分析 | 第79-8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6.1.1 供试植物与昆虫 | 第79页 |
6.1.2 供试试剂 | 第79-80页 |
6.1.3 棉蚜FPPS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第80-81页 |
6.1.4 重组蛋白的构建与表达 | 第81页 |
6.1.5 棉蚜FPPS重组酶活性检测 | 第8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6.2.1 棉蚜AgFPPS基因cDNA的克隆 | 第81-82页 |
6.2.2 pET-28a(+)-AgFPP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3页 |
6.2.3 pET-28a(+)-AgFPPS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83-84页 |
6.2.4 棉蚜FPPS重组酶活性检测 | 第84-86页 |
6.3 讨论 | 第86-8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8-8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7.2 创新点 | 第88页 |
7.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