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具体研究举措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2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 第17-27页 |
2.1 贫困生主要心理问题 | 第17-20页 |
2.1.1 抑郁寡欢和强颜欢笑的背后 | 第17页 |
2.1.2 自卑自怜和过度自尊的矛盾 | 第17-18页 |
2.1.3 焦虑焦躁和冷血冷漠的复杂融合 | 第18-19页 |
2.1.4 敏感虚荣和迟钝抱怨的双重存在 | 第19-20页 |
2.2 贫困生主要心理问题成因 | 第20-23页 |
2.2.1 社会原因..经济文化区域不平衡 | 第20-21页 |
2.2.2 学校原因..心理干预校际差异 | 第21-22页 |
2.2.3 家庭原因..成长环境与背景的反差 | 第22页 |
2.2.4 个人原因..心理素质人格缺陷的现实 | 第22-23页 |
2.3 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的统计分析及调试目标 | 第23-27页 |
2.3.1 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2.3.2 心理调适目标 | 第24-27页 |
3 江西四所高校贫困生心理调适案例分析 | 第27-42页 |
3.1 四所高校开展心理调适案例情况 | 第27-39页 |
3.1.1 南昌大学贫困生心理调适案例分析 | 第27-31页 |
3.1.2 华东交通大学贫困生心理调适案例分析 | 第31-33页 |
3.1.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贫困生心理调适案例分析 | 第33-36页 |
3.1.4 江西旅游商贸学院贫困生心理调适案例分析 | 第36-39页 |
3.2 调适的初步结论 | 第39-42页 |
3.2.1 调适的具体效果 | 第40-41页 |
3.2.2 成功调适得到的启示 | 第41-42页 |
4 建设高校贫困生心理调适机制的对策 | 第42-48页 |
4.1 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机构 | 第42-44页 |
4.1.1 心理干预机构的组织框架 | 第42-43页 |
4.1.2 心理干预组织的职责 | 第43-44页 |
4.2 建立心理干预长效制度 | 第44-48页 |
4.2.1 及时介入 | 第44-45页 |
4.2.2 长期积极干预 | 第45-46页 |
4.2.3 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动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