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研究--以三个行政村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原由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调研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雷山地区调研的基本情况 | 第13-20页 |
一、调研经过 | 第13-14页 |
二、调研地点概况 | 第14-18页 |
(一)三个行政村基本自然情况 | 第14-16页 |
(二)与相邻关系习惯法有关的共同特征 | 第16-18页 |
三、研究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表现形式 | 第20-25页 |
一、相邻关系习惯法不成文形式 | 第20-22页 |
(一)古树禁忌 | 第20页 |
(二)扫寨 | 第20-21页 |
(三)活路头制度 | 第21-22页 |
二、村规民约对相邻关系习惯法的确认 | 第22-25页 |
(一)郎德上寨对相邻关系习惯法的确认 | 第22-23页 |
(二)鸡鸠村对相邻关系习惯法的确认 | 第23-24页 |
(三)乌东村对相邻关系习惯法的确认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内容 | 第25-31页 |
一、相邻排水关系习惯法 | 第25-26页 |
二、相邻通行关系习惯法 | 第26页 |
三、相邻土地、建筑物利用关系习惯法 | 第26-28页 |
四、相邻损害防免关系习惯法 | 第28-29页 |
五、其它 | 第29-31页 |
(一)界石界限方面 | 第29页 |
(二)牲畜逾界方面 | 第29-30页 |
(三)树木树枝越界方面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实施 | 第31-36页 |
一、当地民间组织调解或处理案件时对习惯法的适用 | 第31-33页 |
(一)寨老“讲理”的权威 | 第31-32页 |
(二)村民委员会的调解 | 第32-33页 |
二、国家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习惯法的适用 | 第33-36页 |
(一)仅依据习惯法实施 | 第33-34页 |
(二)与国家法共同实施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几点思考 | 第36-44页 |
一、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一)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作用 | 第36-37页 |
(二)雷山地区苗族相邻关系习惯法的局限 | 第37-39页 |
二、相邻关系习惯法对国家法的补充 | 第39-41页 |
(一)相邻关系习惯法内容方面的补充 | 第39-41页 |
(二)相邻关系习惯法体系方面的补充 | 第41页 |
三、国家司法过程中对相邻关系习惯法内容适用的启示 | 第41-44页 |
(一)在案件调解方面 | 第41-42页 |
(二)在案件裁判方面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