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五味子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生长特性及多倍体诱导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0页
    1.1 五味子繁殖方式研究概况第15页
    1.2 植物组培苗壮苗移栽研究第15-16页
    1.3 植物组培苗光合特性研究第16页
    1.4 药用植物根状茎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药用植物多倍体研究第17-19页
        1.5.1 多倍体植株获得途径第17-18页
        1.5.2 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形成多倍体的影响因素第18页
        1.5.3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第18-1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五味子体细胞胚组培苗壮苗移栽研究第20-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2页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0页
        2.2.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0-21页
        2.2.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1页
        2.2.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1-22页
        2.2.5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2.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2页
        2.3.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2-23页
        2.3.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3-24页
        2.3.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2.4.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5页
        2.4.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5-26页
        2.4.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6页
        2.4.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6-27页
第三章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特性及茎尖的转录组差异研究第27-35页
    3.1 试验材料第27页
        3.1.1 五味子组培苗生长特性调查第27页
        3.1.2 五味子地下横走茎与地上茎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第27页
    3.2 试验方法第27-28页
        3.2.1 五味子组培苗和实生苗腋芽发生差异第27页
        3.2.2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动态调查第27页
        3.2.3 五味子地下茎尖与地上茎尖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第27-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3.3.1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发生特性第28-29页
        3.3.2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动态分析第29-30页
        3.3.3 测序数据产出、组装统计及质量评估第30页
        3.3.4 功能注释和分类第30-31页
        3.3.5 地下茎尖特异高表达基因第31-32页
        3.3.6 地下茎尖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第32-33页
        3.3.7 根、根毛及侧根的发生相关的差异基因第33-34页
    3.4 讨论第34-35页
        3.4.1 体细胞胚途径组培苗腋芽着生状态及地下横走茎发生第34页
        3.4.2 地下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第34-35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特性研究第35-40页
    4.1 试验材料第35页
    4.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4.2.1 光合日变化测定第35页
        4.2.2 光响应测定第35页
        4.2.3 CO_2响应测定第35页
        4.2.4 饱和光强下瞬时光合特性测定第35-36页
        4.2.5 统计分析第3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4.3.1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日变化特征第36页
        4.3.2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响应曲线比较第36-37页
        4.3.3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CO_2响应曲线比较第37-38页
        4.3.4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饱和光强下瞬时光合特性分析第38页
    4.4 讨论第38-40页
        4.4.1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日变化特征第38-39页
        4.4.3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及CO_2响应曲线特征第39-40页
第五章 五味子多倍体诱导第40-45页
    5.1 试验材料第40页
        1 )植物材料第40页
        2 )主要试剂第40页
        3 )仪器设备第40页
    5.2 试验方法第40-41页
        5.2.1 秋水仙素溶液配制第40页
        5.2.2 培养基配制第40页
        5.2.3 诱导胚性愈伤及植株再生第40-41页
        5.2.4 倍性鉴定第4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5.3.1 秋水仙素处理对五味子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第41-42页
        5.3.2 体细胞胚倍性鉴定第42-44页
    5.4 讨论第44-45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附录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历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羊草种子EMS诱变效应初步研究
下一篇:小麦茎秆快速发育基因qd1的遗传定位与转录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