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种子EMS诱变效应初步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羊草的育种现状 | 第12页 |
1.2 EMS化学诱变育种 | 第12-15页 |
1.2.1 EMS诱变育种原理 | 第13页 |
1.2.2 EMS诱变育种优点 | 第13页 |
1.2.3 植物不同诱变部位的选择 | 第13-14页 |
1.2.4 EMS诱变突变体的分析鉴定 | 第14-15页 |
1.3 EMS突变性状的分析 | 第15-16页 |
1.3.1 产量性状 | 第15页 |
1.3.2 品质性状 | 第15-16页 |
1.3.3 抗性性状 | 第16页 |
1.4 功能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EMS诱变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32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2.3 羊草种子诱变处理 | 第18-19页 |
2.2.4 测定方法和指标 | 第19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30页 |
2.3.1 EMS诱变浓度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23页 |
2.3.2 EMS诱变时间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3 EMS诱变对羊草种子发芽进程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EMS诱变对羊草种苗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4.1 EMS诱变对羊草幼苗根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2 EMS诱变对羊草幼苗苗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5 EMS诱变浓度与处理时间互作效应分析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2.4.1 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30页 |
2.4.2 EMS诱变对羊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EMS诱变对羊草种子发芽进程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EMS诱变对羊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羊草M1代诱变群体初步构建 | 第32-43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2-33页 |
3.2.1 EMS诱变处理 | 第32-33页 |
3.2.2 M1代幼苗的移栽 | 第33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3.1 羊草突变体M1代株高变异分析 | 第35-37页 |
3.3.2 M1代分蘖变异分析 | 第37页 |
3.3.3 M1代叶形变异分析 | 第37-38页 |
3.3.4 M1代叶色变异分析 | 第38-40页 |
3.3.5 M1代其他性状变异分析 | 第40页 |
3.4 讨论 | 第40-42页 |
3.4.1 EMS诱变浓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2 表型性状的筛选 | 第41-42页 |
3.4.3 增加诱变群体规模的必要性 | 第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43页 |
4.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43页 |
4.3 下步工作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