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抗旱转录组学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1页
    1.1 苜蓿概述第14-15页
        1.1.1 苜蓿概述及其重要性第14页
        1.1.2 苜蓿育种所面临的问题第14-15页
    1.2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第15-16页
        1.2.1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萌发特性和生理响应第15页
        1.2.2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形态响应第15-16页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6-19页
        1.3.1 转录组在植物抗性育种上的应用第16-18页
            1.3.1.1 转录组在植物抗旱性鉴定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1.2 转录组在植物耐盐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1.3 转录组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8页
            1.3.1.4 转录组在植物抗病研究中的应用第18页
        1.3.2 转录组在植物杂交育种上的应用第18-19页
        1.3.3 转录组在植物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第19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5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种子萌发特性影响第21-31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1-22页
        2.1.1 试验材料第21页
        2.1.2 试验设计第21页
            2.1.2.1 种子处理第21页
            2.1.2.2 发芽试验第21页
            2.1.2.3 复水试验第21页
        2.1.3 测定指标第21-22页
        2.1.4 抗旱性综合评价第22页
        2.1.5 数据分析第2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2.2.1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第22-23页
        2.2.2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发芽势和相对发芽势第23页
        2.2.3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指数第23-24页
        2.2.4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活力指数和相对活力指数第24-25页
        2.2.5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根长和相对根长第25-26页
        2.2.6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苗长和相对苗长第26页
        2.2.7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的相对含水量第26-27页
        2.2.8 不同浓度PEG胁迫下两种苜蓿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27页
        2.2.9 高浓度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的复水发芽率第27-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苗期生理特性影响第31-3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3.1.1 试验材料第31页
        3.1.2 试验设计第31页
            3.1.2.1 种子处理第31页
            3.1.2.2 发芽试验、胁迫处理和样品准备第31页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1-32页
            3.1.3.1 电导率测定方法第31页
            3.1.3.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31-32页
            3.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32页
            3.1.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32页
            3.1.3.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第32页
            3.1.3.6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第32页
        3.1.4 数据分析第3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3.2.1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电导率变化第32-33页
        3.2.2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丙二醛含量第33页
        3.2.3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第33-34页
        3.2.4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第34页
        3.2.5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第34-35页
        3.2.6 干旱胁迫下两种苜蓿的相对含水量响应第35页
    3.3 讨论第35-37页
    3.4 结论第37-38页
第四章 紫花苜蓿的抗旱转录组研究第38-51页
    4.1 试验材料第38页
    4.2 试验方法第38页
        4.2.1 样品制备第38页
        4.2.2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第38页
        4.2.3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Ilumina测序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50页
        4.3.1 紫花苜蓿测序数据的过滤第38-40页
        4.3.2 紫花苜蓿转录组数据组装第40-41页
        4.3.3 紫花苜蓿测序饱和度和随机性分析第41-42页
        4.3.4 紫花苜蓿基因表达量丰度分布第42-43页
        4.3.5 紫花苜蓿Unigene基本功能注释第43-44页
        4.3.6 转录因子分析第44-45页
        4.3.7 差异分析第45-50页
            4.3.7.1 紫花苜蓿干旱胁迫的样品关系分析第45页
            4.3.7.2 紫花苜蓿干旱胁迫差异基因分析第45-46页
            4.3.7.3 紫花苜蓿干旱胁迫分组间差异基因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46-48页
            4.3.7.4 紫花苜蓿干旱胁迫分组间差异基因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第48-50页
    4.4 讨论第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黄花苜蓿的抗旱转录组分析第51-62页
    5.1 试验材料第51页
    5.2 试验方法第51页
        5.2.1 样品制备第51页
        5.2.2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第51页
        5.2.3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第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61页
        5.3.1 黄花苜蓿测序数据的过滤第51-53页
        5.3.2 黄花苜蓿转录组数据组装第53页
        5.3.3 黄花苜蓿基因表达量丰度分布第53-54页
        5.3.4 黄花苜蓿Unigene基本功能注释第54-55页
        5.3.5 转录因子分析第55-56页
        5.3.6 差异分析第56-61页
            5.3.6.1 黄花苜蓿样品关系分析第56页
            5.3.6.2 黄花苜蓿干旱胁迫下的差异基因分析第56-57页
            5.3.6.3 黄花苜蓿分组间差异基因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57-59页
            5.3.6.4 黄花苜蓿分组间差异基因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第59-61页
    5.4 讨论第61页
    5.5 结论第61-62页
第六章 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抗旱比较转录组学研究第62-69页
    6.1 试验材料第62页
    6.2 试验方法第62页
        6.2.1 试验材料处理第62页
        6.2.2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第62页
        6.2.3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第6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6.3.1 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蛋白家族分析第62-63页
        6.3.2 GO富集分析第63-64页
        6.3.3 KEGG富集分析第64-66页
        6.3.4 SSR分析第66-67页
    6.4 讨论第67-68页
    6.5 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全文结论第69页
    7.2 创新点第69-70页
    7.3 研究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生长素抑制基因OsARP1与Pid3介导的稻瘟病抗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呼和浩特市八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绿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