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Ⅷ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铁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掺杂纳米Fe3O4标记99Tcm生物显像及负载丝裂霉素C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6页
第1章 序论第16-40页
    1.1 纳米材料概述第16-17页
    1.2 磁性纳米材料概述第17-26页
        1.2.1 磁性纳米材料的发展第17-18页
        1.2.2 Fe_3O_4的晶系结构第18-19页
        1.2.3 纳米Fe_3O_4的性质和应用第19-26页
            1.2.3.1 纳米Fe_3O_4的性质第19-22页
            1.2.3.2 纳米Fe_3O_4的应用第22-26页
    1.3 纳米Fe_3O_4的合成方法第26-32页
        1.3.1 液相法第26-31页
            1.3.1.1 沉淀法第27-28页
            1.3.1.2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第28-29页
            1.3.1.3 微乳液法第29-30页
            1.3.1.4 热回流法第30-31页
        1.3.2 固相法第31-32页
            1.3.2.1 机械力化学法(球磨法)第31页
            1.3.2.2 高温分解法第31页
            1.3.2.3 激光等离子体氧化法第31-32页
    1.4 纳米Fe_3O_4的表面改性第32-35页
        1.4.1 有机小分子修饰第32页
        1.4.2 有机高分子修饰第32-33页
        1.4.3 无机材料修饰第33-35页
    1.5 丝裂霉素C的研究进展第35-37页
    1.6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创新点第37-39页
        1.6.1 论文的立题依据第37-38页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8-39页
    1.7 论文的逻辑结构第39-40页
第2章 溶剂热法制备纳米Fe_3O_4及改性和稀土掺杂的研究第40-74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5页
        2.2.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2.2 实验仪器第41页
        2.2.3 纳米Fe_3O_4及其稀土掺杂粒子的制备第41-42页
            2.2.3.1 纳米Fe_3O_4的制备第41-42页
            2.2.3.2 Fe_3O_4@SiO_2的制备第42页
            2.2.3.3 Fe_3O_4@SiO_2颗粒表面氨基化反应第42页
            2.2.3.4 Ln系氯化物的制备第42页
            2.2.3.5 Eu~(3+)掺杂Fe_3O_4粒子的合成第42页
            2.2.3.6 Sm~(3+)掺杂Fe_3O_4粒子的合成第42页
        2.2.4 磁流体体外磁靶向定位研究第42-44页
            2.2.4.1 YMC-11医用脉冲磁场发生器磁场分布测定第42-43页
            2.2.4.2 YMC-11脉冲磁场发生下体外靶向定位研究第43-44页
        2.2.5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第44-45页
            2.2.5.1 铁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4-45页
            2.2.5.2 纳米Fe_3O_4磁流体中铁含量的测定第45页
        2.2.6 实验测试与表征第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69页
        2.3.1 纳米Fe_3O_4颗粒的结果与讨论第45-49页
            2.3.1.1 XRD分析第45-46页
            2.3.1.2 红外光谱谱图(FTIR)分析第46-47页
            2.3.1.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47-48页
            2.3.1.4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48页
            2.3.1.5 纳米Fe_3O_4磁性能分析第48-49页
        2.3.2 磁性纳米颗粒体外磁靶向定位研究第49-51页
            2.3.2.1 YMC-11医用脉冲磁场发生器磁场分布第49-50页
            2.3.2.2 YMC-11脉冲磁场发生下体外靶向定位研究第50-51页
        2.3.3 制备条件对纳米Fe_3O_4粒子形貌的影响第51-55页
            2.3.3.1 NaAc·3H_20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1-52页
            2.3.3.2 反应时间对Fe_3O_4粒径的影响第52-53页
            2.3.3.3 不同铁源起始浓度对Fe_3O_4粒径的影响第53页
            2.3.3.4 单一表面活性剂对Fe_3O_4粒径的影响第53-54页
            2.3.3.5 Fe_3O_4粒子的磁性能第54-55页
        2.3.4 Ln~(3+)(Eu~(3+),Sm~(3+))掺杂纳米Fe_3O_4的结果与讨论第55-69页
            2.3.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55-56页
            2.3.4.2 XRD分析第56页
            2.3.4.3 EDS分析第56-58页
            2.3.4.4 掺杂Ln~(n+)TEM分析第58-59页
            2.3.4.5 XRD指标化计算分析第59-63页
            2.3.4.6 Eu~(n+)掺杂的Fe_3O_4粒子磁性质分析第63-66页
            2.3.4.7 Sm~(3+)掺杂的Fe_3O_4粒子磁性质分析第66-69页
    2.4 Ln~(n+)掺杂的Fe_3O_4粒子荧光分析第69-71页
    2.5 Ln~(n+)掺杂的Fe_3O_4的BET分析第71-72页
    2.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3章 有机碱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及非磁性金属离子固固掺杂反应的磁性质研究第74-106页
    3.1 引言第74页
    3.2 实验部分第74-77页
        3.2.1 实验试剂第74-75页
        3.2.2 实验仪器第75页
        3.2.3 Fe_3O_4的合成及其非磁性金属离子掺杂Fe_3O_4第75-76页
        3.2.4 实验测试与表征第76页
        3.2.5 体外模拟磁靶向定位研究第76-77页
        3.2.6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第7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7-104页
        3.3.1 Fe_3O_4纳米粒子的结果与讨论第77-82页
            3.3.1.1 XRD分析第77-78页
            3.3.1.2 红外光谱分析第78-79页
            3.3.1.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79页
            3.3.1.4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79-80页
            3.3.1.5 纳米Fe_3O_4粒子的磁性能分析第80-81页
            3.3.1.6 纳米Fe_3O_4粒子的穆斯堡尔谱图分析第81-82页
            3.3.1.7 磁流体体外磁导向定位研究第82页
        3.3.2 制备条件对纳米Fe_3O_4粒子形貌的影响第82-86页
            3.3.2.1 不同反应温度对纳米Fe_3O_4粒子形貌的影响第83页
            3.3.2.2 铁盐比例对纳米Fe_3O_4粒子形貌的影响第83-85页
            3.3.2.3 不同TMAH浓度对纳米Fe_3O_4粒子形貌的影响第85-86页
        3.3.3 含肼甲酸盐的形成机理第86-87页
        3.3.4 纳米Fe_3O_4前驱物和非磁性金属含肼甲酸盐固固掺杂研究第87-88页
        3.3.5 EDS分析第88-89页
        3.3.6 掺杂Al~(3+)和Mg~(2+)TEM分析第89-91页
        3.3.7 固固掺杂反应产物穆斯堡尔谱图分析第91-94页
        3.3.8 XRD指标化计算分析第94-98页
        3.3.9 Al~(3+)掺杂后Fe_3O_4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第98-100页
        3.3.10 Mg~(2+)掺杂后Fe_3O_4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第100-102页
        3.3.11 Al~(3+)和Mg~(2+)掺杂后Fe_3O_4矫顽力的变化第102-104页
    3.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4章 回流法制备高载药纳米磁性空心球HMNPs对MMC的载药缓释研究及标记~(99)Tc~m第106-126页
    4.1 引言第106-107页
    4.2 实验部分第107-112页
        4.2.1 实验试剂第107-108页
        4.2.2 实验仪器第108页
        4.2.3 空腔纳米磁粒HMNPs的合成方案第108-109页
            4.2.3.1 α-Fe_2O_3的合成第108页
            4.2.3.2 α-Fe_2O_3@SiO_2的制备第108页
            4.2.3.3 α-Fe2O_3@SiO_2@mSiO_2-C_(16)的制备第108-109页
            4.2.3.4 α-Fe2O_3@SiO_2@mSiO_2-C_(18)的制备第109页
            4.2.3.5 磁性纳米空心球的制备第109页
            4.2.3.6 磁性纳米空心球(HMNPs)对~(99)Te~m的标记第109页
        4.2.4 MMC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09-111页
            4.2.4.1 MMC标液配制第109页
            4.2.4.2 MMC标准液测定和标准曲线绘制第109-111页
        4.2.5 空腔纳米磁粒负载MMC缓释作用的研究第111-112页
            4.2.5.1 HMNPs-C_(16)负载MMC的制备第111页
            4.2.5.2 HMNPs-C_(18)负载MMC的制备第111页
            4.2.5.3 实验测试与表征第111-112页
            4.2.5.4 纳米磁性空心球HMNPs对~(99)Tc~m标记的实验第112页
            4.2.5.5 纳米纳米磁性空心球HMNPs对MMC载药量的分析第112页
            4.2.5.6 HMNPs-C_(16)-MMC和HMNPs-C_(18)-MMC模拟人体环境缓释MMC第11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4页
        4.3.1 XRD分析第112-113页
        4.3.2 红外光谱分析第113-114页
        4.3.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114-116页
        4.3.4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116页
        4.3.5 EDS分析第116-117页
        4.3.6 磁性能VSM分析第117-118页
        4.3.7 纳米磁性空心球BET分析第118-120页
        4.3.8 纳米磁性空心球HMNPs对~(99)Tc~m的标记率分析第120页
        4.3.9 HMNPs负载MMC的实验结果第120-121页
        4.3.10 HMNPs空腔负载MMC体外缓释过程分析第121-122页
        4.3.11 HMNPs空腔负载MMC体外缓释动力学研究第122-124页
    4.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五章 ~(99)Tc~m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功能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显像及靶向分布效果研究第126-148页
    5.1 引言第126页
    5.2 实验部分第126-130页
        5.2.0 实验试剂第126-127页
        5.2.1 实验仪器第127页
        5.2.2 螫合剂二乙撑三胺五乙酸双酐(DTPAA)的合成第127-128页
        5.2.3 双极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128页
        5.2.4 Fe_3O_4@S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和饱和磁化强度的测定第128页
            5.2.4.1 未经煅烧Fe_3O_4的表面包覆第128页
            5.2.4.2 煅烧后Fe_3O_4的表面包覆第128页
            5.2.4.3 Fe_3O_4@SiO_2复合粒子磁化强度的测定第128页
        5.2.5 Fe_3O_4@SiO-2-NH_2的合成第128-129页
        5.2.6 氨基纳米磁粒-DTPAA(MNPs-NH-DTPAA)的制备第129页
        5.2.7 带有螯合基团的氨基纳米磁粒-DTPAA对~(99)Tc~m的标记第129页
        5.2.8 MNPs-NH-DTPA-~(99)Tc~m对VX2肿瘤靶向实验及SPECT显像第129-130页
            5.2.8.1 MNPs-NH-DTPA-~(99)Tc~m生物体内自然分布第129页
            5.2.8.2 MNPs-NH-DTPA-~(99)Tc~m对VX2肿瘤靶向实验及SPECT显像第129-130页
            5.2.8.3 MNPs-NH-DTPA-~(99)Tc~m对VX2肿瘤皮下注射靶向实验第13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0-145页
        5.3.1 红外光谱分析第130-131页
        5.3.2 不同纳米磁粒改性后标记~(99)Tc~m标记率分析第131-134页
        5.3.3 待标记物磁性能分析第134-135页
        5.3.4 待标记化合物Al~(3+)掺杂MNPs粒径分布第135页
        5.3.5 待标记物制备过程产物的TEM分析第135-136页
        5.3.6 MNPs@Si02-NH-DTPA-~(99)Tc~m生物体内分布SPECT显像分析第136-145页
            5.3.6.1 MNPs-DTPA-~(99)Tc~m生物体内正常分布SPECT显像第137-138页
            5.3.6.2 MNPs-DTPA-~(99)Tc~m对肝脏部位进行体外磁靶向实验第138-139页
            5.3.6.3 MNPs-DTPA-~(99)Tc~m对接种VX2肿瘤靶腿部SPECT显像研究第139-141页
            5.3.6.4 MNPs-DTPA-~(99)Tc~m对接种VX2新西兰兔磁靶向干预实验对比分析第141-144页
            5.3.6.5 SPECT平面自然分布显像测试MNPs-DTPA-~(99)Tc~m及定量分析第144-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8页
第6章 氨基化纳米Fe_3O_4复合颗粒接枝MMC的研究第148-160页
    6.1 引言第148-149页
    6.2 实验部分第149-151页
        6.2.1 实验试剂第149-150页
        6.2.2 实验仪器第150页
        6.2.3 Ald-Fe_3O_4@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氨基化第150页
            6.2.3.1 Ald-Fe_3O_4@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第150页
            6.2.3.2 Ald-Fe_3O_4@SiO_2-NH_2的合成第150页
        6.2.4 氨基纳米磁粒负载MMC活化酯的制备第150-151页
            6.2.4.1 MMC(Mitomycin C)活化基因的引入第150-151页
            6.2.4.2 (N羟琥珀酰亚胺戊二羧基)丝裂霉素的制备第151页
            6.2.4.3 氨基纳米磁粒负载MMC活化酯的制备第15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1-158页
        6.3.1 复合纳米颗粒的TEM分析第151-152页
            6.3.1.2 复合纳米颗粒的XRD分析第152页
        6.3.2 氨基纳米磁粒负载MMC活化酯的制备分析第152-158页
            6.3.2.1 MMC(Mitomycin C)活化基因的引入分析第152-154页
            6.3.2.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154页
            6.3.2.3 核磁分析第154-156页
            6.3.2.4 氨基化纳米磁粒负载MMC的红外分析第156-158页
    6.4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60-166页
    7.1 全文总结第160-162页
    7.2 本文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第162-163页
    7.3 与本文相关的其他工作第163-164页
        7.3.1 氨基纳米磁粒固定化漆酶的催化研究第163-164页
        7.3.2 缬氨酸锑和缬氨酸铋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分析第164页
    7.4 建议与展望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1页
附录第181-182页
致谢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矿化提高生物耐热性的新策略
下一篇:瓷砖表面抛光成形机理及抛光机磨头动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