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的生态毒性:生长阶段效应与P450酶介导作用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5-22页
    1.1 前言第15-16页
    1.2 蓝藻概述第16-17页
    1.3 藻毒素(MCs)第17-19页
        1.3.1 藻毒素(MCs)的产生第17-18页
        1.3.2 藻毒素(MCs)的结构与性质第18-19页
    1.4 蓝藻水华的治理现状第19-20页
        1.4.1 蓝藻水华的治理第19-20页
        1.4.2 过氧化氢(H_2O_2)除藻机制第20页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第20-22页
第2章 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的抗氧化特性分析第22-39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2-23页
        2.2.2 铜绿微囊藻生长阶段的划分第23-25页
        2.2.3 过氧化氢(H_2O_2)作用24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测定第25-26页
        2.2.4 过氧化氢(H_2O_2)作用24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的测定第26页
        2.2.5 过氧化氢(H_2O_2)作用24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胞内外毒素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2.2.6 与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作用24 h后过氧化氢残余量与消耗量变化的测定第27-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8页
        2.3.1 铜绿微囊藻生长阶段的划分第28-31页
        2.3.2 过氧化氢作用24 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第31-32页
        2.3.3 过氧化氢作用24 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第32-34页
        2.3.4 过氧化氢作用24 h后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胞内外毒素(MCLR)含量的影响第34-36页
        2.3.5 与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作用24 h后过氧化氢残余量与消耗量的变化第36-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39-50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9-40页
        3.2.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及生长抑制的测定第40页
        3.2.3 ROS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3.2.4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测定第41页
        3.2.5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3.3.1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42-44页
        3.3.2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活性氧(ROS)产量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44-45页
        3.3.3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参数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45-47页
        3.3.4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中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47-48页
    3.4 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藻毒素合成与释放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50-59页
    4.1 前言第50-5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4.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1页
        4.2.2 铜绿微囊藻微观结构的测定第51页
        4.2.3 Fe分布的测定第51-52页
        4.2.4 藻细胞内外藻毒素(MCLR)含量的测定第52页
        4.2.5 藻毒素合成与释放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第52-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4.3.1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微观结构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53-54页
        4.3.2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Fe分布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54-55页
        4.3.3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胞内外藻毒素(MCLR)合成与释放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55-57页
        4.3.4 P450酶在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胞内外藻毒素(MCLR)相关基因表达影响中的介导作用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5.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5.2 创新点第60-61页
    5.3 研究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舟山马鞍列岛苔藓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研究
下一篇: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aPCR1和SaPCR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