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 第19-21页 |
1 绪论 | 第21-35页 |
1.1 过敏反应概述 | 第21-24页 |
1.1.1 过敏反应和交叉过敏 | 第21-23页 |
1.1.2 过敏诊断和分子过敏学 | 第23-24页 |
1.2 中国花粉过敏现状 | 第24-29页 |
1.2.1 中国过敏花粉种类 | 第24-26页 |
1.2.2 蒿属植物概况 | 第26页 |
1.2.3 中国蒿花粉过敏率和在空气中蒿花粉含量 | 第26-29页 |
1.3 过敏原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9页 |
1.4 蒿属植物花粉过敏原组分和临床免疫学研究 | 第29-34页 |
1.4.1 过敏原命名与蛋白家族 | 第29-30页 |
1.4.2 欧洲北艾过敏原组分 | 第30-33页 |
1.4.3 中国蒿属植物过敏原 | 第33-34页 |
1.5 研究目标与展望 | 第34-35页 |
2 六种蒿属花粉蛋白提取物致敏性研究 | 第35-46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2.1 试验试剂和材料 | 第35-36页 |
2.2.2 蒿花粉过敏患者征集 | 第36页 |
2.2.3 蒿花粉蛋白提取、电泳检测和免疫印迹 | 第36-37页 |
2.2.4 蒿花粉蛋白提取物ELISA鉴定 | 第37页 |
2.2.5 黄花蒿和大籽蒿与北艾主要过敏原的致敏性比较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2.3.1 蒿花粉蛋白提取物电泳和免疫鉴定 | 第37-38页 |
2.3.2 蒿花粉蛋白提取物ELISA实验 | 第38-42页 |
2.3.3 黄花蒿和大籽蒿对北艾的抑制实验 | 第42-44页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2.5 结论 | 第45-46页 |
3 黄花蒿花粉转录组、蛋白组和新过敏原Art an7的鉴定 | 第46-72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2 黄花蒿花粉转录组、蛋白组测序和分析 | 第47页 |
3.2.3 黄花蒿花粉蛋白提取物免疫印迹 | 第47页 |
3.2.4 新过敏原Art an 7的鉴定和纯化 | 第47-48页 |
3.2.5 新过敏原Art an7的致敏性研究 | 第48-49页 |
3.2.6 黄花蒿主要过敏原Art an 1和Art an 3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3.2.7 重组Art an1和Art an3的表达纯化和检测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9页 |
3.3.1 黄花蒿花粉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 | 第51页 |
3.3.2 黄花蒿花粉蛋白组 | 第51-57页 |
3.3.3 黄花蒿花粉蛋白提取物免疫印迹 | 第57页 |
3.3.4 新过敏原Art an7的纯化鉴定 | 第57-60页 |
3.3.5 新过敏原Art an 7的致敏性研究 | 第60-67页 |
3.3.6 黄花蒿主要过敏原Art an1和Art an3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 第67页 |
3.3.7 重组rArt an1和rArt an3的表达纯化和检测 | 第67-69页 |
3.4 讨论 | 第69-71页 |
3.5 结论 | 第71-72页 |
4 蒿花粉转录组和过敏原基因多样性研究 | 第72-100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4.2.2 蒿花粉gDNA和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72-73页 |
4.2.3 蒿花粉转录组和表达谱 | 第73-74页 |
4.2.4 过敏原基因序列分析 | 第74-7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5-97页 |
4.3.1 五种蒿花粉转录组和表达谱 | 第75-80页 |
4.3.2 六种蒿花粉表达谱分析 | 第80-91页 |
4.3.3 蒿表达谱中过敏原表达量对比 | 第91页 |
4.3.4 主要过敏原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 第91-97页 |
4.4 讨论 | 第97-99页 |
4.5 结论 | 第99-100页 |
5 蒿过敏原单抗和多抗的制备与应用 | 第100-112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3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100页 |
5.2.2 黄花蒿和艾蒿过敏原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 第100-102页 |
5.2.3 天然蒿过敏原的纯化和检测 | 第102页 |
5.2.4 双夹心ELISA检测蒿花粉过敏原含量 | 第102-10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1页 |
5.3.1 蒿过敏原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 第103-107页 |
5.3.2 天然过敏原的纯化和检测 | 第107-109页 |
5.3.3 双夹心ELISA法检测蒿过敏原含量 | 第109-111页 |
5.4 讨论 | 第111页 |
5.5 结论 | 第111-112页 |
6 中国蒿花粉过敏患者蒿过敏原组分诊断 | 第112-127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患者与研究方法 | 第112-113页 |
6.2.1 患者招募 | 第112页 |
6.2.2 天然过敏原Art ar 2和Art an7的ImmunoCAP检测 | 第112页 |
6.2.3 过敏原特异性IgE含量测定 | 第112页 |
6.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12-11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5页 |
6.3.1 蒿主要过敏原Artv 1和Artv 3检测 | 第113-117页 |
6.3.2 蒿四种组分过敏诊断分析 | 第117-120页 |
6.3.3 哮喘和非哮喘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 第120-125页 |
6.4 讨论 | 第125-126页 |
6.5 结论 | 第126-127页 |
7 小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