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第15-16页
        1.4.1 研究创新之处第15页
        1.4.2 研究不足之处第15-16页
2.高校立德树人的相关理论分析第16-26页
    2.1 立德树人的提出第16-19页
        2.1.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思想来源第16页
        2.1.2 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理论指导第16-19页
    2.2 立德树人的内涵第19-22页
        2.2.1 立社会主义道德第19-21页
        2.2.2 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21-22页
        2.2.3 立德与树人的关系第22页
    2.3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的原因第22-24页
        2.3.1 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第22-23页
        2.3.2 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举措第23页
        2.3.3 明确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第23-24页
    2.4 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意义第24-26页
        2.4.1 有助于纠正大学生道德问题第24页
        2.4.2 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仰第24-25页
        2.4.3 有助于克服德育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第25页
        2.4.4 有助于应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第25-26页
3.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状况分析第26-33页
    3.1 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主要困境第26-28页
        3.1.1 主客观实现难度加大第26-27页
        3.1.2 落实成效被削弱第27页
        3.1.3 机制运行不畅第27-28页
    3.2 高校立德树人困境产生的原因第28-33页
        3.2.1 道德教育主体的道德环境影响第28-29页
        3.2.2 教师素质水平的差异化第29-30页
        3.2.3 评价标准的偏颇第30-31页
        3.2.4 “灌输型”课堂教育第31页
        3.2.5 协调工作机制的不足第31-33页
4.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路径第33-49页
    4.1 重视以文化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第33-37页
        4.1.1 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立德树人的感染力第33-35页
        4.1.2 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第35-37页
    4.2 弘扬“黄大年”精神,确保立德树人教育道路的引领第37-40页
        4.2.1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第37-38页
        4.2.2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第38-39页
        4.2.3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第39-40页
    4.3 回归大学本位,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第40-42页
        4.3.1 回归培养人的工作中心第40-41页
        4.3.2 转变办学理念,实现特色办学第41-42页
    4.4 重视课程育人,把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第42-44页
        4.4.1 把握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的建设第42-43页
        4.4.2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作用第43页
        4.4.3 构建社会实践体系,抓好第二课堂建设第43-44页
    4.5 推动高校全面育人体系的建立第44-49页
        4.5.1 完善组织管理第44-45页
        4.5.2 落实优质服务第45-46页
        4.5.3 做好分阶段教育第46-47页
        4.5.4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第47-48页
        4.5.5 推动建立“家—校”联合育人机制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5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巴托克作品在我国现代视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