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1.1.1 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 第9页 |
1.1.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 | 第9-10页 |
1.1.3 教师培训成为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 第10-11页 |
1.1.4 对专业化教师培训者的需求快速增长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1 乡村中小学校和乡村中小学教师 | 第12页 |
1.3.2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者和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的现状调查 | 第21-46页 |
2.1 培训管理者眼中的乡村教师培训者——对项目县及项目实施负责人的访谈调查 | 第21-26页 |
2.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1-23页 |
2.1.2 调查分析 | 第23-26页 |
2.2 培训班学员眼中的乡村教师培训者——对培训班参训学员的问卷调查 | 第26-33页 |
2.2.1 调查设计:途径和方法 | 第26-28页 |
2.2.2 调查结果 | 第28-33页 |
2.3 培训者眼中的乡村教师培训者——对培训班授课专家的访谈调查 | 第33-40页 |
2.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33-35页 |
2.3.2 调查分析 | 第35-40页 |
2.4 培训班实际受聘的乡村教师培训者结构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承担的置换研修项目为例 | 第40-43页 |
2.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40页 |
2.4.2 调查分析 | 第40-43页 |
2.5 调查小结 | 第43-46页 |
2.5.1 教师培训者被视为影响教师培训实效的关键因素 | 第43页 |
2.5.2 有一批实际活跃的教师培训者群体 | 第43-44页 |
2.5.3 优秀的教师培训者具备一些特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 第44页 |
2.5.4 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是乡村教师培训活动的主角 | 第44-45页 |
2.5.5 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培训者最受学员欢迎 | 第45-46页 |
第3章 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46-52页 |
3.1 教师培训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3.1.1 教师培训者队伍很不稳定 | 第46-47页 |
3.1.2 培训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学员需求 | 第47页 |
3.1.3 培训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3.1.4 培训实效有限 | 第48页 |
3.2 影响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 | 第48-52页 |
3.2.1 对教师培训活动的专业性认识还不足 | 第48-49页 |
3.2.2 对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了解不足 | 第49-50页 |
3.2.3 相关教师培训者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50-51页 |
3.2.4 教师培训者团队建设的措施滞后 | 第51-52页 |
第4章 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策略 | 第52-58页 |
4.1 开展教师培训专业建设 | 第52-54页 |
4.1.1 成立教师培训专业学会 | 第52-53页 |
4.1.2 建立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 | 第53页 |
4.1.3 开展教师培训学科建设 | 第53-54页 |
4.2 组建教师培训者专业队伍 | 第54-56页 |
4.2.1 制定区域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规划 | 第54页 |
4.2.2 将一批高校教师转化成“脚踏实地”的教师培训者 | 第54-55页 |
4.2.3 把一线优秀教师培养成“顶天立地”的教师培训者 | 第55页 |
4.2.4 通过“国培计划”高端研修项目培训一批培训者 | 第55-56页 |
4.2.5 对获得高级专业荣誉的教师赋予培训者的身份和职责 | 第56页 |
4.3 完善教师培训者制度 | 第56-58页 |
4.3.1 成立各级教师培训者专家库 | 第56-57页 |
4.3.2 提供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支持 | 第57页 |
4.3.3 激励培训者自主发展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