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视角下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1.2.1 圆锥曲线在中学数学中的价值 | 第9-14页 |
1.2.2 中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现状 | 第14页 |
1.2.3 教材与教学中的圆锥曲线 | 第14-15页 |
1.2.4 弗赖登塔尔关于圆锥曲线教学的观点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2.1 关于HPM的研究 | 第18-27页 |
2.2 关于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的研究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2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3.1.1 研究准备阶段 | 第29页 |
3.1.2 具体实施阶段 | 第29页 |
3.1.3 反思总结阶段 | 第29-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文献分析法 | 第30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30页 |
3.2.3 案例研究法 | 第30-32页 |
第4章 圆锥曲线历史研究 | 第32-39页 |
4.1 古希腊古典时期 | 第32-33页 |
4.2 古希腊亚历山大前期 | 第33-35页 |
4.3 古希腊亚历山大后期 | 第35-36页 |
4.4 十六世纪以后 | 第36-37页 |
4.5 历史研究总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HPM视角下的圆锥曲线的教学设计 | 第39-46页 |
5.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第39-42页 |
5.1.1 椭圆的初始定义 | 第40页 |
5.1.2 焦半径性质 | 第40-41页 |
5.1.3 椭圆的标准方程 | 第41-42页 |
5.2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第42-44页 |
5.2.1 双曲线的初始定义 | 第42页 |
5.2.2 双曲线焦半径性质 | 第42-43页 |
5.2.3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 第43-44页 |
5.3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第44-46页 |
5.3.1 抛物线的初始定义 | 第44页 |
5.3.2 焦半径性质 | 第44-45页 |
5.3.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 第45-46页 |
第6章 实验研究 | 第46-54页 |
6.1 实验准备 | 第46-47页 |
6.1.1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6.1.2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46页 |
6.1.3 调查问卷的确定 | 第46-47页 |
6.1.4 测试卷的确定 | 第47页 |
6.1.5 访谈提纲的确定 | 第47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47页 |
6.2.1 实验时间 | 第47页 |
6.2.2 实验前测 | 第47页 |
6.2.3 实验后测 | 第47页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6.3.1 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学考试成绩分析 | 第47-48页 |
6.3.2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6.3.3 从实验班的教师前后访谈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6.3.4 从课堂实录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评价、反思 | 第54-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7.2 研究评价与反思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关于圆锥曲线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一) | 第60-61页 |
附录二:关于圆锥曲线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二) | 第61-63页 |
附录三:关于圆锥曲线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三) | 第63-65页 |
附录四:圆锥曲线测试卷 | 第65-70页 |
附录五:教师访谈大纲一(前测) | 第70-71页 |
附录六:教师访谈大纲二(后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