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社会生活中机器人的日益普及 | 第12页 |
1.1.2 人才培养中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12-13页 |
1.1.3 现代社会对人才科技素养的要求 | 第13页 |
1.1.4 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问题 | 第13页 |
1.1.5 设计型学习(DBL)的模式创新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5-17页 |
1.3.1 设计型学习(DBL) | 第15-16页 |
1.3.2 青少年 | 第16页 |
1.3.3 机器人和机器人教育 | 第16-17页 |
1.3.4 科普和科普活动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1.4.1 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研究 | 第17-21页 |
1.4.2 机器人教育的问题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7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7-39页 |
2.1 DBL模型 | 第28-35页 |
2.1.1 尼尔森逆向模型 | 第28-31页 |
2.1.2 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式循环模型 | 第31-33页 |
2.1.3 学习挑战模型 | 第33-34页 |
2.1.4 基于设计的科学学习循环模型 | 第34-35页 |
2.2 DBL模型比较 | 第35-36页 |
2.3 DBL的特点 | 第36-39页 |
2.3.1 个性化 | 第36-37页 |
2.3.2 综合性 | 第37页 |
2.3.3 实践性 | 第37页 |
2.3.4 迭代性 | 第37-38页 |
2.3.5 开放性 | 第38页 |
2.3.6 可及性 | 第38-39页 |
3 基于DBL的青少年机器人科普活动设计 | 第39-58页 |
3.1 可行性分析 | 第39-41页 |
3.1.1 科普活动与DBL的契合 | 第39页 |
3.1.2 DBL与机器人教育的契合 | 第39-41页 |
3.2 学习者分析 | 第41-42页 |
3.3 活动工具介绍 | 第42-46页 |
3.3.1 编程软件Scratch | 第42-43页 |
3.3.2 开源硬件Arduino及电子元器件 | 第43-45页 |
3.3.3 硬件开发软件mBlock | 第45-46页 |
3.4 机器人科普活动目标的设定 | 第46-48页 |
3.5 机器人科普内容选择 | 第48-51页 |
3.6 基于DBL的三次活动设计 | 第51-53页 |
3.7 活动具体过程设计思路 | 第53-58页 |
3.7.1 确定课程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 | 第54页 |
3.7.2 从课程中确定问题 | 第54-55页 |
3.7.3 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从未见过”的设计挑战 | 第55页 |
3.7.4 设置评估标准 | 第55-56页 |
3.7.5 让学生试一试 | 第56页 |
3.7.6 传统的指导课程 | 第56-57页 |
3.7.7 学生修改设计 | 第57-58页 |
4 基于DBL的青少年机器人科普活动的实施 | 第58-98页 |
4.1 “走进机器人世界”主题科普活动 | 第59-65页 |
4.1.1 活动实施过程 | 第59-64页 |
4.1.2 活动反思 | 第64-65页 |
4.2 “机器人,你怎么看?”主题科普活动 | 第65-77页 |
4.2.1 DBL模型修改应用 | 第65-67页 |
4.2.2 活动实施过程记录 | 第67-73页 |
4.2.3 活动反思 | 第73-77页 |
4.3 “你感受到了什么?机器人”主题科普活动 | 第77-87页 |
4.3.1 DBL模型修改应用 | 第77-78页 |
4.3.2 活动实施过程 | 第78-85页 |
4.3.3 活动反思 | 第85-87页 |
4.4 “行动吧,机器人”主题科普活动 | 第87-90页 |
4.4.1 活动实施过程 | 第87-89页 |
4.4.2 活动反思 | 第89-90页 |
4.5 “我的智能机器人”主题科普活动 | 第90-98页 |
4.5.1 DBL模型修改应用 | 第90页 |
4.5.2 活动实施过程 | 第90-97页 |
4.5.3 活动反思 | 第97-9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4页 |
5.1 对科普活动的总结 | 第98-99页 |
5.2 对DBL模式应用的总结 | 第99-102页 |
5.2.1 对DBL意义的思考 | 第99页 |
5.2.2 对教师作用的思考 | 第99-100页 |
5.2.3 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思考 | 第100-101页 |
5.2.4 对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科普活动中的DBL模式的建议 | 第101-102页 |
5.3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112页 |
附录一 “它们到底是不是机器人”流程图及表格 | 第108-109页 |
附录二 计算思维小游戏 | 第109-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