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内支撑支护和桩锚支护的效果差异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内外基坑支护研究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2 基坑支护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1.2.3 基坑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8-19页 |
1.3 内支撑支护体系和桩锚支护体系及其特点 | 第19-21页 |
1.3.1 基坑常用的支护类型 | 第19页 |
1.3.2 内支撑支护结构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3 桩锚支护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1-22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坑的变形机理及土压力理论 | 第24-40页 |
2.1 基坑的变形机理 | 第24-28页 |
2.1.1 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 第24-25页 |
2.1.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第25-27页 |
2.1.3 基坑底土体隆起分析 | 第27-28页 |
2.2 影响基坑变形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2.3 基坑土压力理论 | 第29-39页 |
2.3.1 概述 | 第29-31页 |
2.3.2 土压力计算的经典理论 | 第31-38页 |
2.3.3 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区别 | 第38页 |
2.3.4 经典土压力与支护结构上的区别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40-46页 |
3.1 有限元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应用概述 | 第40-41页 |
3.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3.3 MIDAS/GTS软件介绍 | 第43页 |
3.4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坑工程概况及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6-60页 |
4.1 基坑工程概况 | 第46-49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46页 |
4.1.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46-47页 |
4.1.3 地形、地貌 | 第47-48页 |
4.1.4 场地地层岩性构成 | 第48-49页 |
4.1.5 地下水条件 | 第49页 |
4.1.6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9页 |
4.2 支护方案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9页 |
4.3.1 建立模型所需的基本信息 | 第50-54页 |
4.3.2 模型的具体建立 | 第54-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 | 第60-74页 |
5.1 内支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4页 |
5.1.1 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60-62页 |
5.1.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与隆起分析 | 第62-64页 |
5.2 桩锚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72页 |
5.2.1 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65-68页 |
5.2.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与隆起分析 | 第68-72页 |
5.3 两种方案的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