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减震粘滞阻尼器局部失效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前沿第11-15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5-19页
        1.2.1 粘滞阻尼器耗能的发展状况第15-18页
        1.2.2 粘滞阻尼器失效的国内外现状第18-19页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目的第19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减震结构粘滞阻尼器的相关理论第21-37页
    2.1 粘滞阻尼器的简介第21-24页
        2.1.1 粘滞阻尼器减震的基本原理第22-24页
        2.1.2 深度阐释第24页
    2.2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原理第24-27页
        2.2.1 粘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第24-26页
        2.2.2 粘滞阻尼器的计算模型第26-27页
    2.3 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第27-29页
        2.3.1 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的设计第27页
        2.3.2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的设计第27-29页
    2.4 粘滞阻尼器的速度指数的取值方式第29-31页
    2.5 粘滞阻尼器的支撑结构第31-34页
        2.5.1 支撑刚度对粘滞阻尼装置的影响第31-32页
        2.5.2 支撑形式第32-34页
        2.5.3 支撑的布置方案第34页
    2.6 粘滞阻尼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计算方法第34-37页
        2.6.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化法第34-35页
        2.6.2 振型分解反应谱迭代法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有限元软件ETABS的分析方法及其流程设计第37-57页
    3.1 ETABS中的力学分析第37-46页
        3.1.1 静力分析第37-38页
            3.1.1.1 线性静力分析第37页
            3.1.1.2 静力非线性分析第37-38页
        3.1.2 动力分析第38-46页
            3.1.2.1 振型分析第38-39页
            3.1.2.2 反应谱分析第39-41页
            3.1.2.3 时程分析第41-46页
    3.2 ETABS程序中的连接单元第46-50页
    3.3 ETABS程序模型流程设计第50-57页
        3.3.1 基本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1页
        3.3.2 基本荷载工况的定义及施加第51页
        3.3.3 阻尼器的定义及布置第51-52页
        3.3.4 弹性时程荷载工况定义第52-55页
            3.3.4.1 地震波的选取第52-55页
            3.3.4.2 定义时程荷载工况第55页
        3.3.5 结构分析结果第55-57页
第四章 粘滞阻尼器局部失效对减震结构性能的影响第57-105页
    4.1 粘滞阻尼器的失效第57-60页
        4.1.1 粘滞阻尼器的漏油问题第57-60页
        4.1.2 阻尼器的卡动现象第60页
    4.2 基于工程实例一的阻尼器局部失效的研究第60-66页
        4.2.1 工程实例一的基本简介第60-61页
        4.2.2 阻尼器的参数及布置第61-63页
        4.2.3 地震波的选取第63-66页
    4.3 实例分析结果第66-84页
        4.3.1 两种失效情况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和平均楼层剪力分析.第67-74页
        4.3.2 两种失效情况结构阻尼比的变化分析第74-75页
        4.3.3 两种失效情况阻尼器失效邻近构件内力的变化分析第75-83页
        4.3.4 两种失效情况阻尼器失效结构振型扭转变化分析第83-84页
    4.4 基于工程实例二的阻尼器局部失效的研究第84-90页
        4.4.1 工程实例二的基本简介第84-85页
        4.4.2 阻尼器的参数及布置第85-87页
        4.4.3 地震波的选取第87-90页
    4.5 实例分析结果第90-105页
        4.5.1 两种失效情况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和平均楼层剪力分析第90-94页
        4.5.2 两种失效情况结构阻尼比的变化分析第94-95页
        4.5.3 两种失效情况阻尼器失效邻近构件内力的变化分析第95-103页
        4.5.4 两种失效情况阻尼器失效结构振型扭转变化分析第103-10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5.1 本文结论第105-106页
    5.2 展望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坑内支撑支护和桩锚支护的效果差异性研究
下一篇:自然光在展览建筑中的诗性表达--以宁波城市展览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