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缘起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9-1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研究 | 第12-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12页 |
2.1.2 松北新区 | 第12-1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2.2.1 区域规划理论 | 第13页 |
2.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第13-14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2.2.4 田园城市理论 | 第14-15页 |
2.2.5 卫星城理论 | 第15-16页 |
2.2.6 有机疏散理论 | 第16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6-19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础理论 | 第20-27页 |
3.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3.1.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 | 第20页 |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1页 |
3.1.3 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与作用 | 第21页 |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1-25页 |
3.2.1 灰色关联因素和关联算子集 | 第21-22页 |
3.2.2 灰色关联公理与灰色关联度 | 第22-24页 |
3.2.3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3.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3.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涵义 | 第25页 |
3.3.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因素与评价 | 第27-35页 |
4.1 城市新区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4.1.1 政策因素 | 第27页 |
4.1.2 经济因素 | 第27-28页 |
4.1.3 社会因素 | 第28页 |
4.1.4 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4.2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因素的优势评价 | 第29-33页 |
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29页 |
4.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9页 |
4.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第29-30页 |
4.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30-32页 |
4.2.5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优势的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5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哈尔滨松北新区发展动力研究 | 第35-62页 |
5.1 哈尔滨松北新区概况 | 第35-38页 |
5.1.1 哈尔滨松北新区的功能定位 | 第35-37页 |
5.1.2 哈尔滨松北新区的发展目标 | 第37页 |
5.1.3 哈尔滨松北新区的规划结构 | 第37-38页 |
5.2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优势的综合测度——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8-61页 |
5.2.1 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8页 |
5.2.2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优势计算 | 第48-53页 |
5.2.3 计算结果 | 第53页 |
5.2.4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53-55页 |
5.2.5 松北新区现存问题 | 第55-57页 |
5.2.6 松北新区发展动力对策 | 第57-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