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框架视阈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计》叙事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0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0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0页 |
1.3.4 参与观察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1 媒介伦理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4.2 符合媒介伦理的优点 | 第11页 |
1.4.3 有悖媒介伦理的隐忧 | 第11页 |
1.4.4 规避媒介伦理问题的策略与路径 | 第11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12-15页 |
第2章 媒介伦理具体原则提炼 | 第15-21页 |
2.1 媒介伦理定义界定 | 第15页 |
2.2 媒介伦理具体内涵 | 第15-17页 |
2.3 媒介伦理具体原则 | 第17-21页 |
2.3.1 媒介内容实事求是 | 第17-18页 |
2.3.2 媒介使用公平正义 | 第18页 |
2.3.3 媒介从业者人文主义关怀 | 第18-21页 |
第3章 基于媒介伦理分析《变形计》叙事策略 | 第21-35页 |
3.1 《变形计》 | 第21页 |
3.2 《变形计》发展阶段梳理 | 第21-22页 |
3.3 《变形计》叙事策略总结 | 第22-24页 |
3.3.1 制作策略 | 第22-23页 |
3.3.2 传播策略 | 第23页 |
3.3.3 故事策略 | 第23-24页 |
3.3.4 主题策略 | 第24页 |
3.4 《变形计》中契合媒介伦理原则的优势 | 第24-28页 |
3.4.1 带来平民化的媒介视角 | 第24-25页 |
3.4.2 释放健康媒介娱乐功能 | 第25页 |
3.4.3 传承发展社会文化 | 第25-26页 |
3.4.4 加强社会阶层互动 | 第26页 |
3.4.5 唤醒社会公益意识 | 第26-27页 |
3.4.6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 第27-28页 |
3.5 《变形计》有违媒介伦理原则所致问题 | 第28-35页 |
3.5.1 选题角度过多聚焦于城乡差距 | 第28-31页 |
3.5.2 拍摄环境或将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 第31页 |
3.5.3 镜头语言携带创作者主观意志 | 第31-35页 |
第4章 《变形计》媒介伦理失范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1 社会对城乡认知的“两个环境” | 第35页 |
4.2 市场化趋向更关注“收视率” | 第35-36页 |
4.3 创作团队遭遇“创新瓶颈期” | 第36-37页 |
第5章 以媒介伦理原则探索真人秀发展策略 | 第37-45页 |
5.1 《变形计》发展策略研究 | 第37-41页 |
5.1.1 坚守伦理正义性,突出节目公共性功能 | 第37-38页 |
5.1.2 坚持媒介真实性,避免节目过度娱乐化 | 第38-39页 |
5.1.3 坚定社会责任感,聚焦于城乡差距本质 | 第39-40页 |
5.1.4 坚定人文主义关怀,塑造卫视品牌公信力 | 第40-41页 |
5.2 电视真人秀发展策略延伸 | 第41-45页 |
5.2.1 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 第41页 |
5.2.2 媒介从业者自身媒介伦理审视 | 第41页 |
5.2.3 媒介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约束制度 | 第41-42页 |
5.2.4 完善电视真人秀节目评估体系 | 第42页 |
5.2.5 全社会形成监管有序的奖惩规则 | 第42-4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