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3 研究述评第14-15页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第16-22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心理第16页
        2.1.2 大学生就业心理第16-17页
    2.2 基本理论依据第17-22页
        2.2.1 职业锚理论第17页
        2.2.2 职业发展理论第17-19页
        2.2.3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第19-22页
3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第22-34页
    3.1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第22-24页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2页
        3.1.2 调查对象的选择第22-23页
        3.1.3 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第23-24页
    3.2 调查结果分析第24-32页
        3.2.1 调查情况统计第24页
        3.2.2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第24-30页
        3.2.3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与相关分析第30页
        3.2.4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回归分析第30-32页
    3.3 调查结果说明第32-34页
4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4-44页
    4.1 社会因素第34-37页
        4.1.1 经济发展不平衡第34页
        4.1.2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第34-35页
        4.1.3 社会保障不完善第35页
        4.1.4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第35-36页
        4.1.5 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第36页
        4.1.6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影响第36-37页
    4.2 学校因素第37-39页
        4.2.1 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合理第37-38页
        4.2.2 高校的就业指导不足第38页
        4.2.3 就业心理辅导缺乏第38-39页
    4.3 家庭因素第39-41页
        4.3.1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第39-40页
        4.3.2 家庭基本状况和家庭氛围第40页
        4.3.3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第40-41页
    4.4 主观因素第41-44页
        4.4.1 就业准备不充足第41-42页
        4.4.2 自我评价偏差第42页
        4.4.3 就业观念偏差第42-44页
5 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培育的有效对策第44-54页
    5.1 社会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第44-47页
        5.1.1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44页
        5.1.2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就业制度第44-45页
        5.1.3 完善社会保障第45页
        5.1.4 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第45-47页
    5.2 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第47-49页
        5.2.1 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第47页
        5.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第47-48页
        5.2.3 加强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力度第48-49页
    5.3 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第49-50页
        5.3.1 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对子女的就业指导第49页
        5.3.2 及时关注子女的心理问题第49页
        5.3.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49-50页
    5.4 主观措施第50-54页
        5.4.1 提高自身素质,做足就业准备第50-51页
        5.4.2 正确自我评价,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第51页
        5.4.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51-54页
6 结语第54-56页
致谢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1第62-66页
附录2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学师范生教学评价素养现状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