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2 范围界定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 第19-29页 |
2.1 复合型文化建筑概述 | 第19-22页 |
2.1.1 复合型文化建筑的发展 | 第19-20页 |
2.1.2 复合型文化建筑的类型 | 第20-22页 |
2.2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 第22-28页 |
2.2.1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22-25页 |
2.2.2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2.3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主要职能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解析 | 第29-72页 |
3.1 案例调研与解析 | 第29-60页 |
3.1.1 南京博物院 | 第29-37页 |
3.1.2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 | 第37-43页 |
3.1.3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第43-49页 |
3.1.4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 第49-54页 |
3.1.5 日本国立新美术馆 | 第54-59页 |
3.1.6 案例总结 | 第59-60页 |
3.2 人的行为心理分析 | 第60-67页 |
3.2.1 环境行为学 | 第60-61页 |
3.2.2 人群组成及活动类型 | 第61-63页 |
3.2.3 人对空间的特征需求 | 第63-67页 |
3.3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主要形态 | 第67-68页 |
3.3.1 街道型公共空间 | 第67页 |
3.3.2 广场型公共空间 | 第67-68页 |
3.3.3 混合型公共空间 | 第68页 |
3.4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68-70页 |
3.4.1 道路 | 第68页 |
3.4.2 边界 | 第68-69页 |
3.4.3 场所 | 第69页 |
3.4.4 标志 | 第69页 |
3.4.5 出入口 | 第69-70页 |
3.5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三个层级 | 第70-71页 |
3.5.1 宏观——基于城市空间层面 | 第70页 |
3.5.2 中观——基于建筑群组或单体层面 | 第70-71页 |
3.5.3 微观——基于细节营造层面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72-112页 |
4.1 宏观层面——与城市连接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72-83页 |
4.1.1 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结合 | 第72-75页 |
4.1.2 与城市交通体系的结合 | 第75-78页 |
4.1.3 与城市景观资源的结合 | 第78-81页 |
4.1.4 与城市历史文脉的结合 | 第81-83页 |
4.2 中观层面——建筑群组或单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83-100页 |
4.2.1 空间布局方式 | 第83-90页 |
4.2.2 空间交通组织 | 第90-95页 |
4.2.3 空间层次序列 | 第95-97页 |
4.2.4 空间比例尺度 | 第97-100页 |
4.3 微观层面——公共空间细节营造设计策略 | 第100-111页 |
4.3.1 空间界面处理 | 第100-102页 |
4.3.2 空间场所营造 | 第102-107页 |
4.3.3 公共设施与景观小品 | 第107-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5章 西安文物保护考古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第112-163页 |
5.1 项目背景分析 | 第112-120页 |
5.1.1 区位与现状 | 第112-114页 |
5.1.2 西安历史文化背景 | 第114-115页 |
5.1.3 曲江空间结构背景 | 第115-118页 |
5.1.4 杜陵遗址保护区背景 | 第118-120页 |
5.2 方案概念构思 | 第120-142页 |
5.2.1 设计原则 | 第120-124页 |
5.2.2 多方案比较 | 第124-138页 |
5.2.3 优选方案解析 | 第138-142页 |
5.3 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 第142-149页 |
5.3.1 打造文化交流的城市会客厅 | 第142-143页 |
5.3.2 打造专业考古教学研究基地 | 第143-145页 |
5.3.3 打造公众参与的科普体验馆 | 第145-148页 |
5.3.4 打造考古文化主题公园 | 第148-149页 |
5.4 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 第149-157页 |
5.4.1 院落空间布局联系地上地下 | 第150-152页 |
5.4.2 组织功能分区整合交通流线 | 第152-154页 |
5.4.3 引导空间序列建立生态园林 | 第154-156页 |
5.4.4 多元功能复合开放工作区域 | 第156-157页 |
5.5 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 第157-161页 |
5.5.1 延续建筑形式融合时代精神 | 第157-160页 |
5.5.2 立面材料表达细节场所营造 | 第160-161页 |
5.6 实践思考 | 第161-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63-16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63-164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7页 |
图表目录 | 第16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