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小雁塔历史片区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地上地下空间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第9页
        1.1.2 地铁加快地上地下空间协同发展第9-11页
        1.1.3 遗址保护对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现状第13-20页
        1.3.1 小雁塔历史地段改造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0-23页
        1.4.1 研究对象第20-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3-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5页
2.历史片区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第25-43页
    2.1 小雁塔历史片区的背景概况第25-30页
        2.1.1 隋唐长安城第25-26页
        2.1.2 荐福寺与小雁塔第26-28页
        2.1.3 小雁塔历史片区第28-30页
    2.2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第30-36页
        2.2.1 遗址相关的概念第30-31页
        2.2.2 遗址保护的原则第31-32页
        2.2.3 遗址保护的方法第32-35页
        2.2.4 遗址展示的模式第35-36页
    2.3 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理论研究第36-41页
        2.3.1 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定义第36-38页
        2.3.2 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目标第38页
        2.3.3 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内涵第38-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小雁塔历史片区现状调研与更新诉求第43-61页
    3.1 小雁塔历史片区现状特征第43-50页
        3.1.1 用地现状评估第43-44页
        3.1.2 交通现状评估第44-47页
        3.1.3 建筑现状评估第47-48页
        3.1.4 开放空间现状评估第48-50页
    3.2 小雁塔历史片区地下遗址现状第50-56页
        3.2.1 已知地下遗址评估第51-55页
        3.2.2 未知地下遗存评估第55-56页
    3.3 小雁塔历史片区更新诉求第56-58页
    3.4 小雁塔历史片区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58-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小雁塔历史片区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第61-87页
    4.1 地上与地下空间形态一体化第61-68页
        4.1.1 保护空间格局第61-64页
        4.1.2 控制建筑高度第64-66页
        4.1.3 特色风貌设计第66-68页
    4.2 地上与地下展示空间一体化第68-81页
        4.2.1 复合空间类型第68-73页
        4.2.2 平面空间布局第73-75页
        4.2.3 竖向空间布局第75-79页
        4.2.4 交通空间设计第79-81页
    4.3 地上与地下人文环境整体性第81-86页
        4.3.1 自然采光设计第81-83页
        4.3.2 雕塑小品设计第83-85页
        4.3.3 导向标识设计第85-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5.小雁塔历史片区遗址利用概念规划第87-113页
    5.1 小雁塔历史片区上位规划第87-88页
    5.2 小雁塔历史片区遗址利用概念规划第88-112页
        5.2.1 概念规划定位第88-90页
        5.2.2 空间格局设计第90-91页
        5.2.3 交通流线设计第91-94页
        5.2.4 建筑高度设计第94-99页
        5.2.5 建筑风貌设计第99-101页
        5.2.6 展示空间设计第101-112页
    5.3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6.结语与展望第113-115页
    6.1 论文的成果与结论第113页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图录第121-127页
表录第127-129页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探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海绵型校园改造为例
下一篇: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考古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