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1.1 校园欺凌行为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1.2 校园欺凌行为特征 | 第14页 |
1.1.3 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1.4 校园欺凌行为测量 | 第17-18页 |
1.2 班主任领导方式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2.1 班主任领导方式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2.2 领导方式理论 | 第19-20页 |
1.2.3 国内外班主任领导方式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班主任领导方式测量 | 第21-22页 |
1.3 学校生活满意度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1.3.1 学校生活满意度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3.2 学校生活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1.3.3 学校生活满意度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4 学校生活满意度测量 | 第25页 |
1.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7-38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2.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第28-33页 |
2.2.1 班主任领导方式、学校生活满意度、初中生欺凌行为人口学变量上差异 | 第28页 |
2.2.2 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对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5 学校生活满意度、班主任领导方式、初中生欺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2.2.6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2-33页 |
2.3 研究对象与测量方法 | 第33-36页 |
2.3.1 研究被试 | 第33-34页 |
2.3.2 测量工具 | 第34-35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数据分析 | 第38-51页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2 控制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8-46页 |
3.2.1 性别差异 | 第38-39页 |
3.2.2 年级差异 | 第39-41页 |
3.2.3 地域差异 | 第41页 |
3.2.4 走读&寄宿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3.2.5 学习成绩差异 | 第42-43页 |
3.2.6 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 | 第43-44页 |
3.2.7 家庭月总收入差异 | 第44-46页 |
3.3 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3.4 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47-49页 |
3.4.1 初中生欺凌行为对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3.4.2 学校生活满意度对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回归分析 | 第48页 |
3.4.3 初中生欺凌行为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3.5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7页 |
4.1 班主任领导方式、学校生活满意度、初中生欺凌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讨论 | 第51-53页 |
4.1.1 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51页 |
4.1.2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51-53页 |
4.1.3 欺凌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53页 |
4.2 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与初中生欺凌行为之间关系讨论 | 第53-54页 |
4.3 M型班主任领导方式、P型班主任领导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讨论 | 第54-55页 |
4.4 学校生活满意度与初中生欺凌行为之间关系的讨论 | 第55页 |
4.5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管理启示 | 第57-63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管理启示 | 第57-61页 |
5.2.1 学校视角 | 第57-60页 |
5.2.2 初中班主任视角 | 第60-61页 |
5.2.3 政府视角 | 第61页 |
5.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