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溯源--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意义再考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论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8页
    1.2 论题研究现状综述第8-11页
        1.2.1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般性研究第8-9页
        1.2.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主要视角第9-10页
        1.2.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地位的评价第10-11页
    1.3 研究现状分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第2章 黑格尔及其之前的国家学说第14-24页
    2.1 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第14-17页
        2.1.1 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的逻辑主线: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第14-15页
        2.1.2 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的逻辑起点:自然权利第15-16页
        2.1.3 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的演绎模式:社会契约第16页
        2.1.4 对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的评价第16-17页
    2.2 黑格尔国家学说第17-21页
        2.2.1 市民社会与国家第17-19页
        2.2.2 黑格尔国家制度设计第19-21页
    2.3 黑格尔对自由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和超越第21-24页
        2.3.1 黑格尔对社会契约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第21-22页
        2.3.2 黑格尔对近代政治哲学抽象性思维的批判和超越第22-24页
第3章 黑格尔对马克思国家观形成的影响第24-31页
    3.1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继承第24-26页
        3.1.1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第24页
        3.1.2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的分析框架第24-26页
        3.1.3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对近代政治哲学抽象性思维的批判第26页
    3.2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第26-31页
        3.2.1 马克思对黑格尔神秘主义的批判第26-27页
        3.2.2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将国家、市民社会的关系头脚倒置第27-28页
        3.2.3 马克思对黑格尔君主制的批判第28-31页
第4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第31-37页
    4.1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意义第31-33页
        4.1.1 揭示国家是经济的产物第31-32页
        4.1.2 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的走向第32页
        4.1.3 确立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源头第32-33页
    4.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现实意义第33-34页
    4.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再思考第34-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后记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现状、成因及防治路径思考
下一篇:明茨伯格“社会再平衡”治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