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混凝投药系统发展 | 第11-12页 |
1.2.1 混凝投药系统发展简介 | 第11页 |
1.2.2 混凝投药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混凝投药系统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自动控制阶段 | 第12-13页 |
1.3.2 智能控制阶段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自来水混凝投药工艺及短期水质预报 | 第16-30页 |
2.1 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2.2 混凝投药工艺流程 | 第17-19页 |
2.2.1 配矾工艺 | 第17-18页 |
2.2.2 混凝原理 | 第18页 |
2.2.3 工艺参数 | 第18-19页 |
2.3 流动电流检测仪 | 第19-20页 |
2.4 短期水质预报 | 第20-29页 |
2.4.1 样本原始数据曲线 | 第20-22页 |
2.4.2 样本数据预处理 | 第22-23页 |
2.4.3 短期水质预报建模 | 第23-28页 |
2.4.4 短期预报仿真与分析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混凝投药过程建模 | 第30-40页 |
3.1 最小二乘法 | 第30-31页 |
3.2 线性回归模型 | 第31-33页 |
3.2.1 一元线性回归 | 第31-32页 |
3.2.2 多元线性回归 | 第32-33页 |
3.3 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33-34页 |
3.4 自来水混凝投药模型 | 第34-36页 |
3.4.1 控制模型 | 第35页 |
3.4.2 扰动模型 | 第35-36页 |
3.5 模型辨识与检验 | 第36-38页 |
3.5.1 混凝投药过程模型辨识 | 第36-37页 |
3.5.2 模型检验 | 第37页 |
3.5.3 模型简化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第40-58页 |
4.1 模糊控制简介 | 第40-43页 |
4.1.1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第40-42页 |
4.1.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42-43页 |
4.2 PID控制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54页 |
4.3.1 定义输入变量、输出变量 | 第45-50页 |
4.3.2 PID参数模糊调整规则分析 | 第50-53页 |
4.3.3 反模糊化 | 第53-54页 |
4.4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在混凝投药过程的应用 | 第54-57页 |
4.4.1 混凝投药飞升实验 | 第54-55页 |
4.4.2 控制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设备选型与软件实现 | 第58-70页 |
5.1 自动投药系统构成 | 第58-59页 |
5.2 硬件设备选型 | 第59-60页 |
5.2.1 流动电流仪的选型 | 第59-60页 |
5.2.2 浊度仪的选型 | 第60页 |
5.2.3 变频器的选型 | 第60页 |
5.2.4 PLC的选型 | 第60页 |
5.3 PLC模糊控制实现 | 第60-64页 |
5.4 软件部分设计 | 第64-65页 |
5.5 通信部分设计 | 第65-67页 |
5.6 界面设计 | 第67-68页 |
5.6.1 系统软、硬件环境 | 第67页 |
5.6.2 人机界面设计 | 第67-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附录B 短期水质预报建模用台账数据 | 第80-88页 |
附录C 混凝投药过程建模用台账数据 | 第88-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