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结构节点区摩擦耗能机理及力学模型化有限元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中国木结构简介 | 第12-19页 |
1.1.1 中国木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1.1.2 中国木结构发展历史 | 第13-17页 |
1.1.3 中国木结构基本分类 | 第17页 |
1.1.4 中国现代木屋架形式 | 第17-19页 |
1.2 木材的基本特性 | 第19-21页 |
1.3 榫卯节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5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1-24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25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步骤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透榫节点概述 | 第28-48页 |
2.1 概述 | 第28-29页 |
2.2 木材材料力学性能 | 第29-36页 |
2.2.1 木材性能试验研究 | 第29-35页 |
2.2.2 木材抗压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2.3 透榫节点受力机理分析 | 第36-46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36-37页 |
2.3.2 节点理论模型 | 第37-45页 |
2.3.3 论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透榫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8-58页 |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简介 | 第48页 |
3.2 有限元法介绍 | 第48-49页 |
3.2.1 有限元法基本思路 | 第48-49页 |
3.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9页 |
3.3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49-50页 |
3.4 木材本构关系 | 第50页 |
3.5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0-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拟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58-68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58页 |
4.2 试验加载方式 | 第58-60页 |
4.3 试验试件尺寸 | 第60-61页 |
4.4 ABAQUS模型与试验对比 | 第61-64页 |
4.4.1 变形对比 | 第61-62页 |
4.4.2 循环加载试验 | 第62-64页 |
4.5 原因分析及优化方案 | 第64-66页 |
4.5.1 原因分析 | 第64-65页 |
4.5.2 解决方法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节点性能对比 | 第68-84页 |
5.1 性能分析指标 | 第68-70页 |
5.1.1 滞回曲线 | 第68页 |
5.1.2 骨架曲线 | 第68-69页 |
5.1.3 刚度退化曲线 | 第69-70页 |
5.2 四种摩擦系数参与下的节点性能分析 | 第70-76页 |
5.2.1 摩擦系数为0.25 工况下透榫节点 | 第70-71页 |
5.2.2 摩擦系数为0.3 工况下透榫节点 | 第71-73页 |
5.2.3 摩擦系数为0.42 工况下透榫节点 | 第73-74页 |
5.2.4 摩擦系数为0.55 工况下透榫节点 | 第74-76页 |
5.3 滞回曲线对比 | 第76-78页 |
5.4 骨架曲线对比 | 第78-79页 |
5.5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 第79页 |
5.6 节点延性 | 第79-81页 |
5.7 节点耗能 | 第81-8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建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