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2 文献综述第15-22页
        1.2.1 科技协同创新第15-18页
        1.2.2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第18-20页
        1.2.3 国内外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2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23-25页
第2章 协同创新平台的理论基础第25-35页
    2.1 协同学基础第25-26页
    2.2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相关概念第26-28页
        2.2.1 科技协同创新第26-27页
        2.2.2 创新平台第27-28页
    2.3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及类别研究第28-31页
        2.3.1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相关概念第28-29页
        2.3.2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类别第29-31页
    2.4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基本模式第31-32页
        2.4.1 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第31页
        2.4.2 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为基础的平台运行模式第31-32页
        2.4.3 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第32页
    2.5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含义及功能第32-35页
        2.5.1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含义第32-33页
        2.5.2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功能第33-35页
第3章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第35-47页
    3.1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第35-37页
        3.1.1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第35-36页
        3.1.2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第36-37页
    3.2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指标体系的提出第37-45页
        3.2.1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第37-39页
        3.2.2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第39-40页
        3.2.3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说明第40-43页
        3.2.4 不同协同创新平台类别附加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第43-45页
    3.3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检验和检测第45-47页
第4章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绩效评价模型第47-57页
    4.1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特点分析第47页
    4.2 基于直觉正态云的模糊综合评价第47-49页
    4.3 云模型的理论概述第49-53页
        4.3.1 相关定义第49-50页
        4.3.2 云正向发生器第50-51页
        4.3.3 云逆向发生器第51页
        4.3.4 X 条件发生器第51-52页
        4.3.5 直觉正态云的算法第52-53页
        4.3.6 双语言变量模糊区间表示法第53页
    4.4 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3-57页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第53-55页
        4.4.2 正态云模型综合评价第55-57页
第5章 案例研究第57-70页
    5.1 案例背景第57-60页
        5.1.1 样本选取第59-60页
    5.2 评价的过程第60-69页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0-62页
        5.2.2 正态云模型评价第62-66页
            5.2.2.1 确定评价等级及数字特征第63页
            5.2.2.2 隶属度的计算第63-66页
        5.2.3 与常规模糊综合评价比较第66-69页
    5.3 提高该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建议与对策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79页
附录 B 专家调查问卷 A第79-84页
附录 C 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B第84-87页
附录 D 权重表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灰色GM(1,1)模型的优化及其应用
下一篇: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