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物理法 | 第13页 |
1.1.2 化学法 | 第13-15页 |
1.1.3 生物法 | 第15页 |
1.2 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2.1 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 第16页 |
1.2.2 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 第16-17页 |
1.2.3 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 第17-18页 |
1.2.4 IC 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 厌氧功能菌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9-21页 |
1.3.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3.2 造纸废水厌氧处理微生物学及厌氧功能菌群概述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型厌氧反应器与 IC 反应器 OCC 废水启动过程对比实验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2.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4-26页 |
2.1.4 接种污泥 | 第26页 |
2.1.5 实验用水 | 第26-27页 |
2.1.6 常规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1.7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28-34页 |
2.2.1 反应器的启动运行过程 | 第28-29页 |
2.2.2 污泥产甲烷活性变化 | 第29-31页 |
2.2.3 脱氢酶活性变化 | 第31-32页 |
2.2.4 功能菌种群变化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新型厌氧反应器与 IC 反应器 OCC 废水 VLR 波动过程对比实验 | 第36-4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3.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1.4 接种污泥 | 第38页 |
3.1.5 实验用水 | 第38-39页 |
3.1.6 常规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1.7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9-46页 |
3.2.1 容积负荷波动对反应器内部环境及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2 容积负荷波动下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3.2.3 容积负荷波动对功能菌种群分布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新型厌氧反应器中厌氧功能菌黑液酸析废水驯化实验 | 第48-55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4.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4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4.1.4 接种污泥 | 第50页 |
4.1.5 实验用水 | 第50-51页 |
4.1.6 常规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1.7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1-53页 |
4.2.1 反应器处理效能变化 | 第51-52页 |
4.2.2 污泥产甲烷活性变化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新型厌氧反应器处理黑液酸析废水过程实验 | 第55-64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5-57页 |
5.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55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5.1.3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5.1.4 接种污泥 | 第56-57页 |
5.1.5 实验用水 | 第57页 |
5.1.6 常规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1.7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7-63页 |
5.2.1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及处理效能变化 | 第57-60页 |
5.2.2 污泥产甲烷活性 | 第60-61页 |
5.2.3 功能菌种群变化 | 第61-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