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产生及其对反硝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课题背景第9页
    1.2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概念及性质第9-13页
        1.2.1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概念第9-10页
        1.2.2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性质第10-11页
        1.2.3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产生途径第11页
        1.2.4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组分及分类第11-13页
    1.3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3.1 微生物产物的形成机制及数学模型第13-17页
        1.3.2 影响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的因素第17-19页
        1.3.3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对 MBR 膜污染的影响第19页
    1.4 SBR 工艺脱氮效能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第21-24页
        1.5.1 课题来源第21页
        1.5.2 课题主要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5.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1 试验装置及材料第24-25页
        2.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第24-25页
        2.1.2 试验水质第25页
        2.1.3 活性污泥第25页
    2.2 分析方法第25-28页
        2.2.1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2.2.2 胞外聚合物(EPS)的测定方法第26页
        2.2.3 多糖的测定方法第26页
        2.2.4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第26页
        2.2.5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第26-27页
        2.2.6 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方法第27页
        2.2.7 常规水质指标及污泥浓度分析方法第27-28页
第3章 环境因子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28-42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C/N 对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28-33页
        3.2.1 C/N 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28-30页
        3.2.2 C/N 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第30页
        3.2.3 C/N 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3.2.4 C/N 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组分比例的影响第31-32页
        3.2.5 C/N 对胞外聚合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2-33页
    3.3 pH 值对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3-37页
        3.3.1 pH 值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3-34页
        3.3.2 pH 值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3.3.3 pH 值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5页
        3.3.4 pH 值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组分比例的影响第35-36页
        3.3.5 pH 对胞外聚合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6-37页
    3.4 曝气量对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7-41页
        3.4.1 曝气量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37-38页
        3.4.2 曝气量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3.4.3 曝气量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9页
        3.4.4 曝气量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组分比例的影响第39-40页
        3.4.5 曝气量对胞外聚合物产生量的影响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过程解析第42-55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运行条件对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42-43页
        4.2.1 运行条件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影响第42-43页
        4.2.2 运行条件对胞外聚合物产生量的影响第43页
    4.3 A/O/A 运行条件下微生物产物的生成过程第43-49页
        4.3.1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过程第43-44页
        4.3.2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多糖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4.3.3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45页
        4.3.4 胞外聚合物的生成过程第45-46页
        4.3.5 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含量的变化第46-47页
        4.3.6 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47-48页
        4.3.7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与胞外聚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第48-49页
    4.4 O/A 运行条件下微生物产物的生成过程第49-54页
        4.4.1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第49-50页
        4.4.2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多糖含量的变化第50页
        4.4.3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50-51页
        4.4.4 胞外聚合物的生成过程第51-52页
        4.4.5 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含量的变化第52页
        4.4.6 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52-53页
        4.4.7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与胞外聚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第55-70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A/O/A 运行条件下 SMP 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55-62页
        5.2.1 SCOD 与 TN 的浓度变化关系第55-56页
        5.2.2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与去除第56-57页
        5.2.3 SMP 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57-58页
        5.2.4 SMP 中多糖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58-59页
        5.2.5 SMP 中蛋白质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59页
        5.2.6 SMP 中腐殖类物质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59-61页
        5.2.7 乙酸的产生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1-62页
    5.3 O/A 运行条件下 SMP 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2-69页
        5.3.1 SCOD 与 TN 的浓度变化关系第62-63页
        5.3.2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与去除第63-64页
        5.3.3 SMP 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4-65页
        5.3.4 SMP 中多糖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5页
        5.3.5 SMP 中蛋白质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5-66页
        5.3.6 SMP 中腐殖类物质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6-68页
        5.3.7 乙酸的产生与反硝化作用的关系第68-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9-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山东半岛潮间带褐藻和绿藻分类研究
下一篇:新型厌氧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效能及功能菌群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