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科学发现 | 第12-13页 |
1.3.2 科学活动 | 第13页 |
1.3.3 科学探究活动 | 第13页 |
1.3.4 理答行为 | 第13-14页 |
1.3.5 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理答行为 | 第14页 |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4.1 师生互动理论 | 第14-15页 |
1.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 国内外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1.1 教学语言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2 教学语言的作用 | 第18页 |
2.2 国内外关于教师提问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2.1 教师提问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2 教师提问的作用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关于理答行为的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2.3.1 理答行为的分类 | 第20-21页 |
2.3.2 理答行为的现状 | 第21页 |
2.3.3 改进理答策略的研究 | 第21-23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4.1 文献分析法 | 第23-24页 |
3.4.2 现场观察法 | 第24页 |
3.4.3 视频分析法 | 第24页 |
3.4.4 访谈法 | 第24页 |
3.4.5 归纳分析法 | 第24页 |
3.5 资料的转写 | 第24-27页 |
第4章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7-41页 |
4.1 科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存在的类型 | 第27-38页 |
4.1.1 诊断性理答 | 第28-30页 |
4.1.2 目标性理答 | 第30-32页 |
4.1.3 发展性理答 | 第32-36页 |
4.1.4 激励性理答 | 第36-38页 |
4.1.5 无反应理答 | 第38页 |
4.2 教师理答的次数较多,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 第38-40页 |
4.3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理答表现还是比较积极的 | 第40-41页 |
第5章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1-51页 |
5.1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5.1.1 为了理答而理答,忽视理答内在的重要作用 | 第41-42页 |
5.1.2 理答次数很多,但质量较低 | 第42页 |
5.1.3 教师的理答时机不当,不能把握恰当的时机性 | 第42-43页 |
5.1.4 理答注重学习目标,忽略学习过程 | 第43-44页 |
5.1.5 问题设计的质量较低,不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 第44-46页 |
5.1.6 理答行为存在“不公平”,教师较多地关注“部分幼儿” | 第46页 |
5.2 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46-51页 |
5.2.1 幼儿教师持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 | 第46-47页 |
5.2.2 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的不足 | 第47-48页 |
5.2.3 幼儿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 第48页 |
5.2.4 幼儿园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制约 | 第48-49页 |
5.2.5 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对于生成性内容考虑不周 | 第49-50页 |
5.2.6 教师“成人化”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的欠缺 | 第50-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51-59页 |
6.1 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幼互动 | 第51页 |
6.2 注重知识积累,充实科学储备 | 第51-52页 |
6.3 提高理答的针对性,重视发展性理答和激励性理答 | 第52-53页 |
6.4 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 | 第53-54页 |
6.5 教师提高教学机智,善于倾听幼儿的回答 | 第54-55页 |
6.6 提高理答语言的精简性 | 第55-56页 |
6.7 重视教学反思,改进理答行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