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一)社会时代发展大势所趋 | 第12页 |
(二)二孩政策的出台 | 第12-13页 |
(三)关于二孩家庭教育方面研究的不足 | 第13-14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2.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2.访谈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家庭教育 | 第18页 |
(二)二孩家庭教育 | 第18-1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一)传统的多子女家庭教育 | 第19-20页 |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 第20-23页 |
1.“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 第20-21页 |
2.“独二代”子女家庭教育 | 第21-23页 |
(三)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 | 第23-26页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 第26-28页 |
(二)二(多)孩家庭教育 | 第28-29页 |
四、中西方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差异 | 第29-30页 |
(一)生育目的的差异 | 第29页 |
(二)养育方式的差异 | 第29-30页 |
(三)教育内容的差异 | 第30页 |
(四)培养独立意识的差异 | 第30页 |
五、本研究的预期发展方向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32-55页 |
一、父母存在的问题 | 第33-45页 |
(一)认知方面:对二孩家庭教育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引起相应的重视 | 第33-37页 |
(二)态度方面:父母对头胎子女态度欠佳,缺乏耐心 | 第37-39页 |
(三)行为方面 | 第39-44页 |
1.事先未和头胎子女沟通要二胎的计划 | 第39-40页 |
2.陪伴头胎子女时间减少,过多精力投入到二胎子女身上 | 第40-41页 |
3.对头胎子女要求更严厉,对其经常忽略 | 第41-43页 |
4.无法公正地对待两个子女,容易将其做比较 | 第43-44页 |
(四)情感方面:缺乏和头胎子女的亲近及情感沟通 | 第44-45页 |
二、头胎子女存在的问题 | 第45-55页 |
(一)认知方面:对二胎子女的到来未形成正确的认知,概念模糊 | 第45-47页 |
(二)态度方面:对父母、弟弟妹妹态度冷淡、被动 | 第47-49页 |
(三)行为方面 | 第49-53页 |
1.头胎子女出现行为倒退现象 | 第49页 |
2.为寻求家庭成员关注,出现撒谎行为 | 第49-50页 |
3.缺乏哥哥姐姐责任意识,无法独立解决和二胎的矛盾 | 第50-52页 |
4.跟小伙伴的交往没以前好,依赖父母 | 第52-53页 |
(四)情感方面:对父母和弟弟妹妹缺乏感情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一、父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一)教育文化水平 | 第55页 |
(二)时间精力有限 | 第55页 |
(三)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 第55-56页 |
(四)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 第56-57页 |
二、头胎子女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7-61页 |
(一)幼儿典型的“自我中心”性 | 第57页 |
(二)不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三)对父母不恰当行为的模仿学习 | 第58-59页 |
(四)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 第59-61页 |
第五部分 对策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61-66页 |
一、对父母的建议 | 第61-63页 |
(一)提前预判二胎子女到来前后的各种问题 | 第61页 |
(二)二孩父母自我提升学习,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 第61-62页 |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均衡好陪伴两个子女的时间 | 第62页 |
(四)多和两个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创造融洽的家庭环境 | 第62-63页 |
二、对头胎子女的建议 | 第63-65页 |
(一)选取喜好的形式,认识自己的角色 | 第63页 |
(二)多和异龄或二孩家庭的子女交往 | 第63-64页 |
(三)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 第64-65页 |
(四)亲自感受生命体的美丽成长过程 | 第65页 |
三、研究反思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一 | 第69-76页 |
附录二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