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有关本科生专业选择的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有关本科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有关本科生专业选择保障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1 专业 | 第18-19页 |
1.3.2 专业选择 | 第19页 |
1.3.3 专业选择机制 | 第19页 |
1.3.4 公立研究型大学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预期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的思想基础 | 第25-32页 |
2.1 人才成长论:个人秉赋与社会需求 | 第25-27页 |
2.1.1 人才成长论的理论溯源 | 第25-26页 |
2.1.2 个人秉赋与社会需求 | 第26-27页 |
2.2 人力资本论:现实消费与未来投资 | 第27-29页 |
2.2.1 人力资本论的理论溯源 | 第27-28页 |
2.2.2 现实消费与未来投资 | 第28-29页 |
2.3 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 第29-32页 |
2.3.1 本科教育观的理论溯源 | 第29-30页 |
2.3.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 第30-32页 |
3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的基础与主体 | 第32-43页 |
3.1 专业选择机制的基础:本科教育体制与专业设置 | 第32-37页 |
3.1.1 本科教育体制 | 第32-33页 |
3.1.2 专业设置方式 | 第33-37页 |
3.2 专业选择机制的主体:专业选择与转换 | 第37-43页 |
3.2.1 提前选择专业 | 第37-38页 |
3.2.2 入学选择专业 | 第38-39页 |
3.2.3 业中选择专业 | 第39-40页 |
3.2.4 业中转换专业 | 第40-43页 |
4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的支持与保障 | 第43-57页 |
4.1 专业选择机制的支撑:高大衔接 | 第43-47页 |
4.1.1 先修课程 | 第43-46页 |
4.1.2 校园体验 | 第46-47页 |
4.2 专业选择机制的支撑:多元课程 | 第47-51页 |
4.2.1 通识教育 | 第48-49页 |
4.2.2 新生研讨课 | 第49-50页 |
4.2.3 交叉学科研究 | 第50-51页 |
4.3 专业选择机制的保障:师生协同 | 第51-57页 |
4.3.1 学生主体:主动了解与同伴支持 | 第51-54页 |
4.3.2 教师支持:导师制与学术顾问指导制度 | 第54-57页 |
5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专业选择机制的特点与启示 | 第57-64页 |
5.1 特点 | 第57-60页 |
5.1.1 多样性 | 第57-58页 |
5.1.2 自主性 | 第58-59页 |
5.1.3 系统性 | 第59-60页 |
5.2 启示 | 第60-64页 |
5.2.1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 第61页 |
5.2.2 强化服务性管理,重视信息传递 | 第61-62页 |
5.2.3 保障学生自主性发挥 | 第62-64页 |
6 结语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与思考 | 第64-6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