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现实价值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2-18页 |
1.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1.2.1.2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及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 第14-15页 |
1.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之下的“学术中国化”运动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论新阶段》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情况 | 第21-49页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原因 | 第21-30页 |
2.1.1 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 | 第22-24页 |
2.1.2 抗日战争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刺激 | 第24-29页 |
2.1.2.1 抗战刺激广大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 第24-26页 |
2.1.2.2 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新认识 | 第26-27页 |
2.1.2.3 “中国化”主张的高涨 | 第27-29页 |
2.1.3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政策方向的转变 | 第29-30页 |
2.2 毛泽东《论新阶段》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情况 | 第30-49页 |
2.2.1 传播是引起反响的前提 | 第30-31页 |
2.2.2 抗战时期不同地区刊物传播的特点 | 第31-33页 |
2.2.3 发表情况 | 第33-49页 |
2.2.3.1 延安 | 第33-35页 |
2.2.3.2 重庆 | 第35-37页 |
2.2.3.3 长沙 | 第37-40页 |
2.2.3.4 上海 | 第40-43页 |
2.2.3.5 新疆 | 第43-44页 |
2.2.3.6 香港 | 第44-45页 |
2.2.3.7 苏联 | 第45-46页 |
2.2.3.8 安徽 | 第46-47页 |
2.2.3.9 云南 | 第47-49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内外的主要反响 | 第49-66页 |
3.1 党内高层与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述 | 第49-52页 |
3.1.1 张闻天、刘少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赞同 | 第49-50页 |
3.1.2 王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补充” | 第50-51页 |
3.1.3 以艾思奇、张如心为代表的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 | 第51-52页 |
3.2 民主人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以张申府为例 | 第52-62页 |
3.2.1 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赞叹 | 第52页 |
3.2.2 张申府赞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分析 | 第52-62页 |
3.2.2.1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西文化论争 | 第52-55页 |
3.2.2.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国民主人士的中西文化观 | 第55-59页 |
3.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启蒙运动要点的契合 | 第59-62页 |
3.3 国民党文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应 | 第62-66页 |
3.3.1 对“中国化”的解释 | 第62-63页 |
3.3.2 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中国 | 第63-64页 |
3.3.3 民生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64-66页 |
第4章 党的理论工作者对国民党文人攻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应 | 第66-70页 |
4.1 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66-67页 |
4.2 马克思主义可以且必须中国化 | 第67-68页 |
4.3 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 第68-70页 |
第5章 “学术中国化”运动 | 第70-77页 |
5.1 主要开展地区 | 第70-71页 |
5.2 重要理论阵地 | 第71-73页 |
5.2.1 《读书月报》 | 第72页 |
5.2.2 《理论与现实》 | 第72-73页 |
5.3 主要观点 | 第73-77页 |
5.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第74-75页 |
5.3.2 中国实际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 第75页 |
5.3.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 第75-77页 |
第6章 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反响的评价 | 第77-82页 |
6.1 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舆论阵地及主体力量 | 第77-78页 |
6.2 各党派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中的有益因素 | 第78-80页 |
6.3 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讨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