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1.3.3 理论分析法 | 第13页 |
1.3.4 调查研究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意识 | 第15-26页 |
2.1 社会责任的概述 | 第15-19页 |
2.1.1 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3 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17-18页 |
2.1.4 社会责任的意义 | 第18-19页 |
2.2 社会责任意识的概述 | 第19-22页 |
2.2.1 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社会责任意识的构成 | 第20-22页 |
2.3 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意识 | 第22-24页 |
2.3.1 大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意义 | 第22-23页 |
2.3.2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特征 | 第23-24页 |
2.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24-26页 |
2.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页 |
2.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泉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与分析 | 第26-38页 |
3.1 调研情况综述 | 第26页 |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 第26-31页 |
3.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表现的积极方面 | 第26-27页 |
3.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表现的消极方面 | 第27-31页 |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3.3.1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 第31-34页 |
3.3.2 教育偏差致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 第34-36页 |
3.3.3 大学生的个性偏差导致其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 第36-38页 |
第4章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性对策 | 第38-49页 |
4.1 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38-40页 |
4.1.1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38-39页 |
4.1.2 通过大学生校园生活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39-40页 |
4.2 通过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40-44页 |
4.2.1 通过家庭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41-43页 |
4.2.2 通过网络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43页 |
4.2.3 通过学校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43-44页 |
4.3 通过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志力 | 第44-46页 |
4.3.1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 第45页 |
4.3.2 采用多种自我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力 | 第45-46页 |
4.4 通过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力 | 第46-49页 |
4.4.1 学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行为能力 | 第46-47页 |
4.4.2 政府要加快制度建设,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 第47-48页 |
4.4.3 社会各界要参与其中,为锻炼大学生社会责任能力创造必要条件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A 泉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基本情况调查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