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康普顿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转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言 | 第10-20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 (一) 大学校长自身价值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二) 康普顿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贡献 | 第10-12页 |
| (三) 为我国创建一流大学提供借鉴 | 第12页 |
| 二、 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5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7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第一章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背景 | 第20-26页 |
| 一、 “大萧条”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 | 第20-21页 |
| 二、 “大科学”的出现与发展 | 第21-22页 |
| 三、 战时美国科技政策 | 第22-24页 |
| 四、 麻省理工学院的内忧外患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念定位 | 第26-32页 |
| 一、 理工结合:定位办学方向 | 第26-27页 |
| 二、 培养“领袖”:确立人才目标 | 第27-28页 |
| 三、 “社会本位”:转变大学服务职能 | 第28-30页 |
| 四、 学科交叉发展: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策略 | 第32-48页 |
| 一、 重设学院行政机构 | 第32-34页 |
| (一) 设立独立的理学院 | 第32-33页 |
| (二) 成立人文学部 | 第33页 |
| (三) 建立研究生院 | 第33页 |
| (四) 调整工业合作研究部 | 第33-34页 |
| 二、 调整学科建设重心 | 第34-39页 |
| (一) 加强基础学科 | 第35-36页 |
| (二) 重视人文教育 | 第36-38页 |
| (三) 促进学科交叉发展 | 第38-39页 |
| 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39-40页 |
| (一) 聘请优秀教师 | 第39页 |
| (二) 提倡学术性科研 | 第39-40页 |
| 四、 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 第40-43页 |
| (一) 增加学生资助 | 第40-41页 |
| (二) 发展研究生教育 | 第41-43页 |
| 五、 发展多维合作研究 | 第43-48页 |
| (一) 建立与工业新的伙伴关系 | 第43-44页 |
| (二) 建立与联邦政府的合作关系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影响及评析 | 第48-54页 |
| 一、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一) 促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伟大变革 | 第48-49页 |
| (二) 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深刻影响 | 第49-50页 |
| 二、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评价 | 第50-54页 |
| (一) 从麻省理工学院看康普顿改革 | 第50-51页 |
| (二) 从改革中看康普顿卓越之处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启示 | 第54-60页 |
| 一、 一流大学,需有一流校长 | 第54-55页 |
| 二、 审时度势,明确办学方向 | 第55-56页 |
| 三、 学科融合,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 第56-58页 |
| 四、 服务社会,转变大学职能定位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中文文献 | 第62-65页 |
| 英文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A 表格 | 第68-70页 |
| 后记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