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

生物氧化锰的形成及其对砷锑的吸附氧化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概述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自然界中的锰第12-13页
    1.3 锰氧化菌的分类第13-15页
        1.3.1 锰氧化细菌第13-14页
        1.3.2 锰氧化真菌第14-15页
    1.4 锰氧化形成的分子机理第15-17页
    1.5 锰氧化物的特点第17页
    1.6 砷和锑的理化性质第17-20页
        1.6.1 砷的基本性质第17-18页
        1.6.2 锑的基本性质第18-20页
    1.7 生物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作用第20-22页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22-24页
        1.8.1 研究意义第22页
        1.8.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2 生物氧化锰的形成和基本性质第24-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实验材料及菌种第24页
        2.1.2 培养基成分第24页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2.1 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25页
        2.2.2 细菌生物锰氧化过程与机制第25-26页
        2.2.3 营养条件对 Pseudomonas sp. QJX-1 锰氧化的影响第26-27页
        2.2.4 石英砂滤料对寡营养条件下 Pseudomonas sp. QJX-1 锰氧化的影响第27页
        2.2.5 分析方法第27-29页
        2.2.6 统计分析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2.3.1 Pseudomonas sp. QJX-1 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29-30页
        2.3.2 Pseudomonas sp. QJX-1 对 Mn~(2+)的生物氧化特征研究第30-34页
        2.3.3 锰氧化过程第34页
        2.3.4 锰氧化机制第34-36页
        2.3.5 营养条件对 Pseudomonas sp. QJX-1 锰氧化的影响第36-37页
        2.3.6 石英砂滤料对寡营养条件下 Pseudomonas sp. QJX-1 锰氧化的影响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锰氧化物对砷锑的氧化吸附作用第40-52页
    3.1 实验材料第40页
        3.1.1 锰氧化物第40页
        3.1.2 培养基第40页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3页
        3.2.1 锰氧化物第40-41页
        3.2.2 锰氧化物对砷锑的转化第41页
        3.2.3 分析方法第41-43页
        3.2.4 统计分析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3.1 锰氧化物对 As3+的转化第43-44页
        3.3.2 锰氧化物对 As5+的转化第44-45页
        3.3.3 锰氧化物对 Sb3+的转化第45-46页
        3.3.4 锰氧化物对 Sb5+的转化第46-47页
    3.4 表面结构分析第47-50页
        3.4.1 SEM-EDX 表面分析第47-48页
        3.4.2 XPS 分析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 生物铁锰氧化物对砷锑的吸附作用第52-59页
    4.1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52页
        4.1.1 生物铁锰氧化物第52页
        4.1.2 培养基第52页
        4.1.3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锰氧化物第52-53页
        4.2.2 生物铁锰氧化物对砷锑的转化第53页
        4.2.3 分析方法第53页
        4.2.4 统计分析第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4.3.1 生物铁锰氧化物对 As~(3+)和 Sb~(3+)的去除第53-54页
        4.3.2 生物铁锰氧化物对 As~(5+)和 Sb~(5+)的去除第54-56页
        4.3.3 SEM-EDX 表面分析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0页
    5.3 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三嗪及喹喔啉类电子传输材料设计合成与性能
下一篇:基于统计的基因识别问题及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