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间距行距配置对套作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套作概述第12-13页
    1.2 关于马铃薯/玉米套作第13-14页
    1.3 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研究第14-15页
        1.3.1 行比、带宽研究第14页
        1.3.2 品种、密度研究第14-15页
        1.3.3 间距、行距研究第15页
    1.4 套作光能利用相关研究第15-18页
        1.4.1 套作模式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研究第16页
        1.4.2 套作模式中光环境及光合特性研究第16-18页
    1.5 套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研究第18-20页
第二章 绪论第20-22页
    2.1 选题意义第20页
    2.2 研究目标第20页
    2.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4 试验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3.1 试验材料及地点第22页
        3.1.1 试验材料第22页
        3.1.2 试验地点第22页
    3.2 田间试验设计及方法第22-23页
        3.2.1 田间试验设计第22-23页
        3.2.2 试验方法第23页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3-25页
        3.3.1 取样及样品保存第23页
        3.3.2 茎、叶、块茎干重及叶面积指数的测定第23-24页
        3.3.3 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物酶含量的测定第24页
        3.3.4 光合指标测定第24-25页
        3.3.5 产量测定与计算第25页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25-26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26-60页
    4.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26-29页
        4.1.1 马铃薯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第26-27页
        4.1.2 马铃薯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第27页
        4.1.3 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第27-28页
        4.1.4 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变化分析第28-29页
    4.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9-31页
        4.2.1 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分析第29页
        4.2.2 马铃薯比叶重(SLW)的变化分析第29-30页
        4.2.3 马铃薯叶绿素的变化分析第30-31页
            4.2.3.1 叶绿素a、b含量(Chl a、Chl b)的变化分析第30-31页
            4.2.3.2 叶绿素总含量(Chl a+Chl b)的变化分析第31页
    4.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指标的影响第31-54页
        4.3.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环境的影响第31-34页
            4.3.1.1 马铃薯不同生育期不同位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radiation,PAR)的变化分析第31-33页
            4.3.1.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叶位PAR的影响第33-34页
        4.3.2 马铃薯不同叶位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的变化分析第34-38页
            4.3.2.1 上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第34-35页
            4.3.2.2 中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第35-36页
            4.3.2.3 下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第36页
            4.3.2.4 各处理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第36-38页
        4.3.3 马铃薯不同叶位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的变化分析第38-42页
            4.3.3.1 上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第38-39页
            4.3.3.2 中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第39-40页
            4.3.3.3 下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第40页
            4.3.3.4 各处理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第40-42页
        4.3.4 马铃薯不同叶位胞间CO_2浓度(Intercellular CO_2,Ci)的变化分析第42-46页
            4.3.4.1 上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第42-43页
            4.3.4.2 中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第43-44页
            4.3.4.3 下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第44-45页
            4.3.4.4 各处理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第45-46页
        4.3.5 马铃薯不同叶位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的变化分析第46-50页
            4.3.5.1 上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第46-47页
            4.3.5.2 中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第47-48页
            4.3.5.3 下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第48页
            4.3.5.4 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第48-50页
        4.3.6 各光合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第50-54页
    4.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第54-56页
        4.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xiode dismustase activities,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第54页
        4.4.2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activities,CAT)活性的动态变化第54-55页
        4.4.3 丙二醛(Malonialdehyde,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第55-56页
    4.5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第56-60页
        4.5.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第56页
        4.5.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56-57页
        4.5.3 不同处理对复合产量的影响第57页
        4.5.4 不同处理对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第57-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0-64页
    5.1 讨论第60-63页
        5.1.1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0页
        5.1.2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光环境的影响第60-61页
        5.1.3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第61-62页
        5.1.4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抗氧化酶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第62页
        5.1.5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第62-63页
    5.2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致谢第72-74页
附录第74-75页
    附录一 图片第74-75页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课题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ODIS数据的低山丘陵区水稻估产模型研究
下一篇:山地丘陵果园综合作业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