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香铁路金沙江峡谷段钢桁悬索特大桥主塔岩质深基坑开挖变形特征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深基坑现场监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岩质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金沙江大桥主塔深基坑工程概况 | 第20-3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7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3-25页 |
2.2.4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5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2.3 气象特征 | 第27-28页 |
2.4 地震及地震动参数区划 | 第28-30页 |
第3章 金沙江大桥主塔深基坑开现场监测 | 第30-41页 |
3.1 主塔基坑施工概况 | 第30-34页 |
3.1.1 整体施工方案及施工流程 | 第30-31页 |
3.1.2 基坑开挖方案 | 第31页 |
3.1.3 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方案 | 第31-34页 |
3.2 主塔深基坑监测方案 | 第34-40页 |
3.2.1 现场监测目的 | 第34页 |
3.2.2 现场监测项目 | 第34-35页 |
3.2.3 监测方法及仪器 | 第35-38页 |
3.2.4 现场监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3.2.5 监测频率与周期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现场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41-55页 |
4.1 深部岩体水平位移分析 | 第41-53页 |
4.1.1 1 | 第41-48页 |
4.1.2 4 | 第48-53页 |
4.2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丽江岸主塔深基坑变形规律FLAC模拟计算 | 第55-84页 |
5.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简介 | 第55-59页 |
5.1.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55页 |
5.1.2 FLAC~(3D)本构模型 | 第55-57页 |
5.1.3 预应力锚索锚索桩的模拟 | 第57-58页 |
5.1.4 钢支撑的模拟 | 第58-59页 |
5.2 丽江岸主塔深基坑模型计算分析 | 第59-63页 |
5.2.1 整体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5.2.2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60-62页 |
5.2.3 计算工况 | 第62-63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79页 |
5.3.1 初始应力场生成及最大不平衡力 | 第63-64页 |
5.3.2 水平方向位移分析 | 第64-72页 |
5.3.3 竖直方向位移分析 | 第72-75页 |
5.3.4 支护体系的计算分析 | 第75-79页 |
5.4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9-83页 |
5.4.1 深部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5.4.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