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同相供电技术发展 | 第12-13页 |
1.2.2 高压变流器拓扑结构发展 | 第13-14页 |
1.2.3 MMC 在牵引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SPH-MMC型同相供电变流器运行特性分析 | 第18-31页 |
2.1 SPH-MMC拓扑结构 | 第18-19页 |
2.2 SPH-MMC型同相供电系统补偿原理 | 第19-20页 |
2.3 SPH-MMC工作原理 | 第20-23页 |
2.3.1 SPH-MMC子模块工作模式 | 第20-22页 |
2.3.2 SPH-MMC四象限运行原理 | 第22-23页 |
2.4 SPH-MMC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2.4.1 SPH-MMC在静止坐标系下的模型 | 第23-24页 |
2.4.2 SPH-MMC在静止坐标系下的平均值模型 | 第24-26页 |
2.4.3 SPH-MMC在dq旋转坐标系下的平均值模型 | 第26-27页 |
2.4.4 SPH-MMC在dq旋转坐标系下的小信号模型 | 第27-28页 |
2.5 SPH-MMC环流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SPH-MMC型同相供电变流器关键参数设计 | 第31-45页 |
3.1 功率模块的选型 | 第31页 |
3.2 子模块直流电容值设计 | 第31-33页 |
3.3 桥臂电感值设计 | 第33页 |
3.4 功率模块损耗分析 | 第33-38页 |
3.4.1 子模块电流分布研究 | 第34-36页 |
3.4.2 平均通态损耗计算 | 第36-37页 |
3.4.3 开关损耗计算 | 第37-38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8-41页 |
3.6 子模块热分析 | 第41-44页 |
3.6.1 子模块散热结构 | 第41-43页 |
3.6.2 基于ANSYSICEPAK的热设计优化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SPH-MMC型同相供电潮流控制器控制策略 | 第45-67页 |
4.1 变流器补偿指令电流提取策略 | 第45-46页 |
4.2 调制策略 | 第46-48页 |
4.2.1 双载波移相脉宽调制 | 第46-47页 |
4.2.2 最近电平逼近调制 | 第47-48页 |
4.3 子模块直流电容电压均衡控制 | 第48-51页 |
4.3.1 三闭环均衡控制 | 第49-50页 |
4.3.2 含保持因子的开关频率优化排序控制 | 第50-51页 |
4.4 环流抑制策略 | 第51-53页 |
4.5 子模块故障切除后运行控制策略 | 第53-54页 |
4.5.1 常见模块故障类型 | 第53-54页 |
4.5.2 冷备用 | 第54页 |
4.5.3 热备用 | 第54页 |
4.6 系统综合控制策略 | 第54-55页 |
4.7 仿真分析 | 第55-66页 |
4.7.1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牵引工况仿真分析 | 第56-60页 |
4.7.2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再生制动工况转换仿真分析 | 第60-61页 |
4.7.3 交直型电力机车负序、无功、谐波综合补偿仿真分析 | 第61-62页 |
4.7.4 开关频率仿真分析 | 第62-64页 |
4.7.5 环流抑制仿真分析 | 第64-65页 |
4.7.6 子模块故障及恢复仿真分析 | 第65-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同相供电实验平台运行控制仿真研究 | 第67-80页 |
5.1 实验系统结构与参数 | 第67-68页 |
5.2 背靠背SPH-MMC上层控制策略 | 第68-72页 |
5.2.1 基于瞬态电流控制的控制策略 | 第68-70页 |
5.2.2 基于单相dq0解耦控制的控制策略 | 第70-72页 |
5.3 系统运行控制仿真分析 | 第72-79页 |
5.3.1 方案一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5.3.2 方案二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