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0页 |
1 黏菌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 黏菌的定义 | 第9页 |
1.2 黏菌的生活史 | 第9-10页 |
1.3 黏菌的分类地位 | 第10-11页 |
2 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2.1 天然活性物质的获得 | 第12页 |
2.2 农业,生态环境的应用 | 第12-13页 |
3 黏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新分类单元的建立 | 第20-30页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1 湿室培养法 | 第21-22页 |
2.2 黏菌的分类鉴定 | 第22-23页 |
2.3 黏菌子实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页 |
2.4 对黏菌子实体进行蔡司显微镜观察 | 第23-24页 |
2.5 黏菌物种的保藏 | 第24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4-30页 |
3.1 一个种级变种——小筛菌大孢变种Cribraria microcarpa var.megaspora | 第24-27页 |
3.2 一个新种——巨孢珠光菌Diacheopsis gigantospora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黏菌的分类鉴定 | 第30-5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3 分类鉴定结果 | 第30-51页 |
4 分类鉴定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黏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52-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主要采样设备和仪器 | 第53-54页 |
1.2 研究样地的设计 | 第54-55页 |
1.3 采样方法 | 第55页 |
2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56-62页 |
3.1 黏菌物种资源分布 | 第56-61页 |
3.2 黏菌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1-62页 |
3.3 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抽样量充分性断 | 第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4.1 黏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 第63-64页 |
4.2 黏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 第64页 |
4.3 黏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与基物类型的关系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已接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