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9页 |
1.4 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1.4.1 本文可能遇到的难点 | 第9-10页 |
1.4.2 本文的亮点及创新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政策 | 第11-19页 |
2.1 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 | 第11-12页 |
2.2 非均衡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 第12-15页 |
2.2.1 区域分工贸易的非均衡 | 第12页 |
2.2.2 区域要素流动的非均衡 | 第12-13页 |
2.2.3 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非均衡 | 第13-14页 |
2.2.4 信息不对称与技术差距 | 第14-15页 |
2.3 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 第15-16页 |
2.3.1 奖励政策 | 第15页 |
2.3.2 控制措施 | 第15-16页 |
2.4 区域经济政策绩效评价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 第19-26页 |
3.1 “增长极”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3.2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3.3 后发式“增长极”与政策性区域经济中心的建立 | 第22-26页 |
3.3.1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2-24页 |
3.3.2 后发式“增长极” | 第24-25页 |
3.3.3 区域经济中心准确定位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26-41页 |
4.1 区域经济中心区位选择的相关模型 | 第26页 |
4.2 “轴线带能量最大化”模型 | 第26-28页 |
4.3 数据选择 | 第28-29页 |
4.4 实证过程 | 第29-33页 |
4.4.1 实证初试 | 第29-33页 |
4.5 数据调整后的实证分析 | 第33-35页 |
4.6 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4.7 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第37-41页 |
4.7.1 区域发展潜力的相关模型介绍 | 第38页 |
4.7.2 区域发展阻力的相关模型介绍 | 第38-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5页 |
5.1 结论 | 第41-4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