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的民主能力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石桥镇的调查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关于基层民主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关于民主能力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民主能力研究的历史演进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民主能力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设计 | 第23-35页 |
2.1 民主能力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2.1.1 民主能力的界定 | 第23-24页 |
2.1.2 农民民主能力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2.2 民主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2.1 认知理论 | 第27页 |
2.2.2 组织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8-29页 |
2.2.4 理论分析小结 | 第29页 |
2.3 民主能力研究的实证分析设计 | 第29-35页 |
2.3.1 样本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2.3.2 问卷结构及内容 | 第30-31页 |
2.3.3 变量的操作化 | 第31-33页 |
2.3.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农民的民主表达能力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3.1 农民民主表达能力的测量 | 第35-37页 |
3.1.1 因素选择及假设 | 第35-37页 |
3.1.2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37页 |
3.2 农民民主表达能力的特征描述 | 第37-41页 |
3.2.1 农民的利益识别能力现状 | 第38-39页 |
3.2.2 农民的利益维护能力现状 | 第39-40页 |
3.2.3 农民对利益表达效果的评价 | 第40-41页 |
3.3 农民民主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3.3.1 因子提取 | 第41-42页 |
3.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农民的民主合作能力实证分析 | 第46-57页 |
4.1 农民民主合作能力的测量 | 第46-49页 |
4.1.1 因素选择及假设 | 第46-48页 |
4.1.2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4.2 农民民主合作能力的特征描述 | 第49-52页 |
4.2.1 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认知 | 第49-50页 |
4.2.2 农民的村庄共同体意识 | 第50-51页 |
4.2.3 村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 | 第51页 |
4.2.4 村庄的合作组织化程度 | 第51-52页 |
4.3 农民民主合作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农民的民主监督能力实证分析 | 第57-68页 |
5.1 农民民主监督能力的测量 | 第57-59页 |
5.1.1 因素选择及假设 | 第57-59页 |
5.1.2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59页 |
5.2 农民民主监督能力的特征描述 | 第59-62页 |
5.2.1 农民对民主监督的认知程度 | 第59-60页 |
5.2.2 农民的民主监督意识水平 | 第60-61页 |
5.2.3 农民对民主监督实效的评价 | 第61-62页 |
5.3 农民民主监督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6页 |
5.3.1 因子提取 | 第63-64页 |
5.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提升路径 | 第68-7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路径选择 | 第69-78页 |
6.2.1 农民民主表达能力的提升路径 | 第70-73页 |
6.2.2 农民民主合作能力的提升路径 | 第73-74页 |
6.2.3 农民民主监督能力的提升路径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