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一)本文的基本问题 | 第9-10页 |
| (二)本文的理论范畴 | 第10-14页 |
| 1.“眼睛”的自我观看 | 第10-11页 |
| 2.自画像创作中的“镜像”机制 | 第11-14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解题策略 | 第14-17页 |
| 一、自画像与“眼睛”的角色 | 第17-29页 |
| (一)中外自画像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 1.国内外关于“自画像”的研究 | 第17-18页 |
| 2.中外自画像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 3.本文讨论的自画像范畴及其分类 | 第20-22页 |
| (二)眼睛的研究现状与功能认知 | 第22-27页 |
| 1.视觉文化视角下“眼睛”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2.眼睛的功能认知 | 第23-27页 |
| (三)视觉感官与画中之眼:自画像中“眼睛”的两种呈现 | 第27-29页 |
| 1.“眼睛”在自画像中的感官呈现 | 第27页 |
| 2.“眼睛”在自画像中的视觉化呈现 | 第27-29页 |
| 二、“眼睛”在自画像中的交互工作机制 | 第29-42页 |
| (一)眼睛的图式营造与文化规训 | 第29-33页 |
| 1.眼睛的图式营造 | 第29-30页 |
| 2.“具象”与“抽象”:自画像中眼睛的图式呈现与立论基础 | 第30-33页 |
| 3.基于视觉感官的文化规训 | 第33页 |
| (二)自画像中眼睛图式与视觉感官之间的交互工作机制 | 第33-42页 |
| 1.螺旋交互式的工作方式 | 第34页 |
| 2.眼睛的图式营造机制 | 第34-37页 |
| 3.视觉感官的文化规训机制 | 第37-39页 |
| 4.图式营造与文化规训双重交互机制 | 第39-42页 |
| 三、自画像中“眼睛”的文化内涵 | 第42-50页 |
| (一)图式营造:引导并促进自画像的发展 | 第43-46页 |
| 1.丢勒作品中“眼睛”的图式营造 | 第43-44页 |
| 2.伦勃朗作品中“眼睛”的图式营造 | 第44-45页 |
| 3.毕加索作品中“眼睛”的图式营造 | 第45-46页 |
| 4.梵·高作品中“眼睛”的图式营造 | 第46页 |
| (二)文化规训:约束并限制自画像的创作方向 | 第46-50页 |
| 1.自画像创作中的文化规训:以洛克威尔的《三重自画像》为例 | 第47页 |
| 2.喻红自画像创作中的自我观察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55页 |
| 论文发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