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命题的生成与书画关系论述的话语逻辑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书”与“画”的多重含义 | 第10-14页 |
| (一)“书”、“画”的本义 | 第10-11页 |
| (二)“书”、“画”含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 第11-12页 |
| (三)“书”、“画”含义的当今界定 | 第12-14页 |
| 二、“书画同源”命题的生成 | 第14-30页 |
| (一)书与画的历史渊源 | 第14-16页 |
| 1.图画文字说 | 第14-15页 |
| 2.“书”、“画”二字的字形结构 | 第15页 |
| 3.书与画的并置 | 第15-16页 |
| (二)书画关系论述的古文献基础 | 第16-20页 |
| 1.河图洛书:八卦、文字与图画的源头 | 第16-17页 |
| 2.“心画”:书画同系于心 | 第17-18页 |
| 3.鸟兽之迹:书画的共同所取 | 第18-19页 |
| 4.《笔阵图》:书画皆能体现物象 | 第19-20页 |
| (三)从“书画同体”到“书画同源” | 第20-27页 |
| 1.“书画同体”与“书画用笔同法” | 第20-22页 |
| 2.宋人论“书画同法” | 第22-24页 |
| 3.由“书画同体”到“书画同出” | 第24-25页 |
| 4.赵孟頫论“书画本来同” | 第25-27页 |
| 5.何良俊论“书画本同出一源” | 第27页 |
| (四)“书画同源”话语的沿用 | 第27-30页 |
| 1.以“书画同源”论画 | 第27-29页 |
| 2.以“书画同源”行文 | 第29-30页 |
| 三、书画关系论述的话语逻辑 | 第30-43页 |
| (一)书画同体与书画异系 | 第30-34页 |
| 1.书画同体:张彦远体系及其上下文 | 第30-32页 |
| 2.书画异系:高居翰与徐复观等人的反对意见 | 第32-34页 |
| (二)书画同法与书画创作方法论 | 第34-36页 |
| 1.“书画同法”的具体意指及其论述逻辑 | 第34-35页 |
| 2.以书入画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三)书画同源论及其症结 | 第36-43页 |
| 1.“书画同源”论的初始依据 | 第37页 |
| 2.文字的起源时间与地域 | 第37-40页 |
| 3.图画的起源时间与地域 | 第40-41页 |
| 4.“书画同源”论的症结 | 第41-43页 |
| 四、当代书画关系的考量维度 | 第43-50页 |
| (一)基本结构:书写与涂画 | 第43-44页 |
| (二)艺术化结构:书法与绘画 | 第44-45页 |
| (三)视觉性结构:文字与图画 | 第45-48页 |
| (四)引申结构:文本与图象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