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暗挖法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暗挖法引起的地表沉降对附近建(构)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本课题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地铁隧道开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 | 第16-27页 |
·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 | 第16-20页 |
·地层特性 | 第16页 |
·降水 | 第16-17页 |
·地层损失 | 第17-18页 |
·隧道埋深 | 第18-19页 |
·开挖进尺及施工速度 | 第19页 |
·预支护措施 | 第19-20页 |
·地表沉降规律 | 第20-21页 |
·沉降变化特征 | 第20-21页 |
·地层反弹或隆起与地表下沉的关系 | 第21页 |
·地表下沉与拱顶下沉的关系 | 第21页 |
·地层变位与地层条件的关系 | 第21页 |
·地表沉降特点与控制措施 | 第21-25页 |
·地表沉降的特点 | 第21-22页 |
·地表沉降控制原理 | 第22-23页 |
·控制地表沉降的主要措施 | 第23-25页 |
·信息化施工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3 隧道暗挖施工方案FLAC 优化分析与桥基变形控制措施 | 第27-46页 |
·工程背景 | 第27-30页 |
·工程环境条件 | 第27-28页 |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 | 第28-30页 |
·长安立交段区间隧道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对暗挖隧道施工的影响 | 第30页 |
·长安立交桥以及地下水对隧道开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地铁隧道开挖施工方案FLAC 模拟优化设计 | 第31-33页 |
·FLAC 原理 | 第31-32页 |
·可行的两个施工方案 | 第32-33页 |
·FLAC 数值模拟计算 | 第33-39页 |
·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计算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本构模型 | 第36-37页 |
·结构单元类型 | 第37页 |
·开挖模拟 | 第37-38页 |
·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桥基沉降控制措施 | 第39-45页 |
·超前大管棚设计 | 第39-40页 |
·地铁开挖方法及施工顺序 | 第40-41页 |
·地铁开挖初期支护设计 | 第41-43页 |
·施工初期支护措施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地铁隧道变形及桥基沉降现场监测 | 第46-60页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46-50页 |
·编制依据 | 第46页 |
·监测目的及监测原则 | 第46-47页 |
·监控量测项目的选择及确定 | 第47-48页 |
·监测项目与频率 | 第48页 |
·监测控制标准 | 第48-49页 |
·反馈程序 | 第49-50页 |
·方案实施 | 第50-53页 |
·桥桩沉降 | 第50-51页 |
·拱顶下沉 | 第51-52页 |
·结构净空收敛 | 第52-53页 |
·地铁隧道施工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53-58页 |
·桥基沉降数据分析 | 第53-55页 |
·拱顶沉降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净空收敛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隧道围岩周边变形与地表桥基变形之间的规律分析 | 第57-58页 |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5 结语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页 |